依托景迈山古茶林、古村落,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深耕茶旅融合新赛道,世界文化遗产茶香悠远;以绿色能源吸引绿色制造,砚山县绿色铝全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效应显现;景洪市打造可感可触的文旅场景,让游客深度体验千年傣韵,乐享旅居时光。
走进云南,一座座“宝藏”小城异彩纷呈,县域经济持续释放活力与魅力。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加快实现省强民富业兴,关键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按照因地制宜、产业支撑、城乡融合、强县富民的思路,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2024年,全省112个县(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省的64.5%,县域经济日益展现活力与韧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
景迈山翁基古寨。董琳 摄
谋篇布局
培育县域新动力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云南超过一半人口、经济总量在县域,诸多基础性、发展性、战略性资源都集聚在县域。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之间差距大等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如何打破困局,走出县域特色发展之路,打造县域经济“云南样本”?
云南以改革破题,发挥比较优势、瞄准特色赛道,在错位发展上多思一层,在“串珠成链”上更进一步,以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向上跃升。
谋划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路线图,分类支持、靶向施策。2024年,我省出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方案及有关配套政策措施“1+3”系列文件,县(市、区)产业发展指引,引导县域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特色产业,加大省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全省县域产业布局。今年,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业分类分级指导和赋能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县域经济工作专班,从政策资金、服务指导、专题培训、典型宣传、评估监测等多个维度引导支持各县(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放眼全省,各县(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各不相同,既不能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促发展,也不能“遍撒胡椒面”。云南因地制宜,抓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和特色产业发展,将112个县(市)分为农业县、工业县、文旅县和口岸县4个类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加快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创新旅游业态、宣传推广品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发展落地加工产业、提升通关效能、增强市场活力,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今年一季度,全省112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733.40亿元,同比增长4.9%,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产业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
提速发展
释放县域新活力
弥勒市一角。弥勒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近日,楚雄市、大理市、弥勒市晋升“五百亿县城”,至此,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的县(市)增至4个;超过200亿元的县(市)达31个,比“十三五”末增加11个。
解码这些县(市)进位跃升之路,差异化的产业布局无疑是核心驱动力。从“有风的地方”大理,到滇中之城楚雄,再到“滇南福地”弥勒,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标签”。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一座座小城的发展故事,正是“一县一业”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楚雄市大力谋项目、强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新型储能、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引擎。2024年,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中楚雄市贡献超过三成,位列县域经济西部百强县市。
打破边界、融合创新,大理市以“文旅+”开辟新场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三道茶”、三月街民族节、“绕三灵”等白族民俗节庆内涵不断丰富,扎染、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加速释放,文旅与农业、体育、康养、音乐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爱情产业、夜间经济、数字文娱等新业态涌现,成为新大理人和游客追逐的“诗和远方”。2024年,大理市以1138亿元的旅游总收入拉动GDP快速增长,成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一名。
以园区为主战场、以大项目为主抓手、以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弥勒市持续做强现代新型工业,推动烟草、绿色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等产业集群式发展,扎实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谋划布局,全力打造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能源聚集高地,位居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41位。
县域活,则全盘活。云岭大地,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口岸强县正加快崛起,随着县域发展潜力逐步释放,必将有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上百个小城如同江河奔腾,万流入海,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