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云南有着“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生物基因宝库”的美誉,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生物多样宝库,这里孕育着全国56.27% 的珍稀动物与48.01%的野生植物。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云新闻推出特别策划,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走近云南,与这里的自然“原住民”和鸟类“旅居客”对话,感受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
本期内容为《山林“原住民” 常隐变常见》
2021年
云南大象的北上南归之旅
让憨态可掬的亚洲象
进入大众视野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其中西双版纳是云南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分布最多时有280头左右。云南是中国最后的亚洲象栖息地,野外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
自古以来
绿孔雀
就因体态优雅、羽色华丽
而深受人们喜爱
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种群数量555只~600只,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是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物种之一,珍稀程度远超国宝大熊猫。目前,云南楚雄是国内绿孔雀的主要保护地之一,和种群数量接近全国总数的50%。
梳着时髦的朋克头
艳丽的红唇
滇金丝猴可谓是猴界的颜值担当
滇金丝猴被称为雪山精灵,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主食松萝、针叶树的嫩叶和阔叶树花苞、嫩芽及幼叶。数据显示,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已从1996年的大约13群1000~1500只,增加到目前的23个种群3300只以上。
双角犀鸟
被誉为鸟界“模范夫妻”
它们选定配偶后
通常便“白首到老”
在养育后代方面也是分工合作
尽心尽力抚养雏鸟长大
双角犀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国内目前主要分布于云南,主要以各种热带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 也吃大的昆虫、爬行类、鼠类等动物性食物。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双角犀鸟常常成群结队飞得欢快。有趣的是,它们飞行的姿势好似摇橹,头、颈伸直,双翅上下鼓动一番,就能滑翔前进,这时翅膀平展,过一会又鼓动几下翅膀……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雨林
西黑冠长臂猿的嘹亮歌喉
划破寂静
已配对的“夫妇”
会默契十足地进行二重唱
不管是家族群的大合唱还是独白
西黑冠长臂猿
用声音在雨林中
演绎了一场精妙的交响音乐会
西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全球仅存约1500只,我国有1400余只,比大熊猫还稀少,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其中又以无量山居多。
作为猫科动物中的一员
豹猫身型较小
却不失猫科动物敏捷的身手
捕食各种啮齿类和鸟类
是山林中捕猎能手
豹猫体型和家猫相仿,但更加纤细,腿更长,其身上的斑点很像中国的铜钱,又称为“铜钱猫”。豹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易危物种(VU)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附录Ⅱ物种。
在网络上
它是大家熟知的“干脆面君”
在云南
它是常来串门的友好邻居
小熊猫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一般生活在2500至4800米的山地林、原始林、竹林等区域,喜欢在树洞、石洞或岩石缝中栖居。它尤其喜欢吃竹叶,也吃浆果、花朵及其他植物的嫩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等地。
五彩斑斓的尾羽
轻盈的步伐
在山间行走
犹如风度翩翩的君子
白腹锦鸡
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被认为是富贵吉祥之鸟
白腹锦鸡主要生活在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带,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天亮后下树到林下或林间空旷地带活动、觅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物种。
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
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
牙齿、角、蹄子等更像羊
嘿嘿,你猜到它是谁了吗?
它就是“六不像神兽”
贡山羚牛
贡山羚牛长相奇特,被称为“六不像神兽”,隶属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缅甸北部和高黎贡山山脉。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怒江高黎贡山地区是贡山羚牛主要的集中分布区域。
蜂猴因平时运动十分缓慢
被人们戏称“猴中树懒”
尽管行动缓慢
但不影响它有一颗爱“自由”的心
在云南
蜂猴因觅食误入了人类居住地
成为野生动物收容中心常客
蜂猴为灵长目蜂猴属下的一种猴子,夜行性、树栖,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尾短而隐于毛丛中。在国内,蜂猴野外种群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及南部部分地区,数量极其稀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里,喜单独活动。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云南堪称全球生态系统的缩影
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世界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生态的进一步修复
山林“原住民”们也变得更加常见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编辑:袁熙 黄世俊
美编:潘彬琼
审核: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