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奇,1970年出生于红塔区玉兴街道棋阳社区上村街,18岁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了宝奇饭店,从此用他的大半生谱写了关于玉溪美食的动人篇章。至今,他开过的无论是小吃店还是饭店,都凝聚着玉溪70后、80后的美食记忆。
宝奇饭店不仅是一个提供美食的地方,更是一个承载着玉溪人记忆和情感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地道的玉溪风味,感受到家的温暖。“希望宝奇饭店能成为玉溪美食的一张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玉溪的味道。来观看中超联赛的球迷和游客不妨来店里品尝地道的玉溪老味道。”张宝奇说。
开了三十余年饭店的张宝奇。
承载几代人的青春与美食记忆
张宝奇的父母是地道的玉溪人,做得一手好菜。在父母的熏陶下,张宝奇从小就对烹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母喜欢做吃的,我从小就跟着他们学做菜。”他回忆道。
1988年,年仅18岁的张宝奇在上村街开了一家名为“宝奇饭店”的小店,虽然收入不高,但乐在其中。最早的宝奇饭店不过几张木桌,清晨的一碗杂酱米线,傍晚的一碟油炸排骨,却让越来越多的食客记住了这个总带着腼腆笑容的年轻人,店里的小吃、名菜也日渐走俏。“父母做了一辈子吃的,面粉和豆油的香气,早就浸到骨子里了。”他说,那时候年轻,不怕苦不怕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了饭店,没想到会一夜爆火。
1989年,张宝奇承包了一家位于东风路的冷饮店。然而,由于设备老化,他决定将冷饮店改造成红东饭店。第二年,又将红东饭店更名为东风经济小吃,同时继续经营位于上村街的宝奇饭店。不久,东风经济小吃火爆全城,不仅中心城区的众多食客喜欢来这里就餐,就连新平、元江、华宁、易门的人也喜欢到店里吃饭。东风经济小吃一火就火了十多年,成了2000年前后玉溪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美食地标。“那时候,市场变化快,我也在不断尝试新的东西。东风经济小吃和宝奇饭店同时经营,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赢得了大批顾客的青睐。饭店生意很好,很多都是回头客。”张宝奇说。
然而,命运似乎喜欢考验那些坚持梦想的人。2002年,上村街旧村改造让宝奇饭店不得不暂时关闭。2008年,东风农贸市场改造,张宝奇将东风经济小吃搬迁到玉溪师院附近路段继续经营。不久,他又在抚仙路开起规模更大、花园式的宝奇饭店。这个名字不仅是以他个人名字命名,更代表了他对玉溪美食的执着和热爱。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门庭若市的宝奇饭店再次遭遇改造拆迁。之后,他在凤凰路开了一家宝奇小院,但一年零十个月后,因为合同到期而被拆除。
经过几次打击,张宝奇休息了一段时间,但他对玉溪美食的热爱从未停息。老顾客的电话成了他最暖心的慰藉:“宝奇,你不开店,我们上哪儿吃玉溪老味道?”
2022年,张宝奇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在红塔区李棋街道康井社区重开宝奇饭店。厨房里,锅铲与铁锅的碰撞声再次响起,带着三十余年的火候,炖熟了时光。“一路走来的老顾客、朋友们都希望我把店再开起来,好有一个吃饭的地方。”他笑着说,“这里楼上楼下环境都很好,最重要的是离家近。”
玉溪传统美食色、香、味均属上乘
张宝奇认为,传统的饮食文化是玉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玉溪久负盛名的亮丽名片。自古以来,在古滇文化的影响下,玉溪饮食文化凭借“省会屏藩”的地理优势,汲取内地饮食文化精华,尤其近代吸收了川味、苏味之长,菜鲜味醇,雅俗共赏,南北皆宜,既有古滇传统,又有时代特点的风味特色,使玉溪成为云南饮食文化重要的融合创新之地。他说:“玉溪风味的内涵包括一系列独具风味的菜肴和名特小吃。其最大特点在于刀工精细,注重火候,主配料讲究鲜、嫩,调味则以鲜为主,重辣轻麻,酸甜适中,不管炒、烧、煮、卤、烩、焖、炖等,其色、香、味均属上乘。”
宝奇饭店的美食。
宝奇饭店以经营玉溪传统家常菜为主,菜品丰富多样,包括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扣肉,鲜香可口、回味无穷的风味鳝鱼,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的高丽肉,肉质鲜嫩、酱香浓郁的红烧带皮肉,甜咸适中、香甜浓郁的板栗红烧肉,外酥里嫩、香气扑鼻的油炸排骨,鲜嫩爽滑、麻辣鲜香的火爆腰花,软糯入味、香气四溢的粉蒸排骨,酸辣爽口、消暑开胃的玉溪凉米线,肉质鲜嫩、酱香四溢的锅烧肉……
为了展示玉溪老味道的特色,张宝奇特别向记者介绍了玉溪风味鳝鱼的做法:将鳝鱼剔骨切段,火腿切片;用水泡发干泡皮,片成薄片,再切成菱形块;锅中油烧热,放大蒜、花椒、火腿、辣椒面、面酱炒香,随后放入鳝鱼;边炒边放盐、八角面、酱油,片刻后加入冷水,水沸时撇去浮沫;用漏勺将鳝鱼捞出,加少许汤在鳝鱼内;又在锅内放入泡皮、韭菜;沸时,捞在汤碗内,将鳝鱼盖在上面,撒薄荷于汤面,即可上桌。他说:“这道菜汤汁红亮,肉皮入味,薄荷清香,鳝鱼滋嫩,鲜麻辣兼具。需要注意的是鳝鱼不宜在锅内久炖,只要汤沸,撇去浮沫即可捞出。”
想听老顾客说“还是当年的味道”
在厨房里,张宝奇还为新学徒和记者演示了锅烧肉的挂糊技巧:“蛋糊要顺着一个方向搅,直到能挂住筷子尖。”油锅里肉片渐渐膨胀起金黄的外壳。恍惚间,记者仿佛看见18岁时的张宝奇。三十余年的光阴,灶台换了七八个,饭店搬了五六次,可他对传统老味道的坚守没有变,那是扣肉蒸烂时的蒸气朦胧了玻璃窗,是凉米线拌开时酸醋的香气漫过回廊,是每道菜端上桌时,张宝奇那句“尝尝合不合口味”的贴心话。
张宝奇说:“开了半辈子饭店,最开心的是听见老顾客说‘还是当年的味道’。比如扣肉要选五层分明的五花肉,用黄酒浸,老冰糖炒,蒸烂后肥而不腻,筷子尖一挑,便能看见油脂顺着琥珀色的肉皮往下滑;最妙的是高丽肉,里脊肉裹着蛋糊炸得金黄,咬开时热气裹着肉香扑面而来……这也是玉溪老顾客记忆里节庆宴席的味道。”
如今,在玉溪的街巷,宝奇饭店早已不是简单的食坊,而是无数本地人味觉的锚点。当红烧带皮肉的甜香漫出厨房,当炒野生菌的烟火气冲向屋檐,时光便在此处停驻,化作一口绵长的、属于故乡的滋味。(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