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理论与实践
  3. 正文

高质量发展进行时|探索构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的三方协同机制 完善优质普惠养老服务体系

□ 王晓雯 王俊逸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求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战略目标。当“未富先老”遭遇“夹心层困境”——高龄失能群体刚性需求剧增与中等收入家庭“付不起、花不值”的供需错配并存,传统单一供给模式已难破局。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单纯依赖政府“大包大揽”或市场“逐利驱动”已难以满足现实养老需求,应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赋能、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三方协同机制,加快完善优质普惠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玉溪市“干字当头 稳字托底 干部示范”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强化社会兜底保障,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政府主导强基础,兜底保障稳民生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在养老服务中承担着“兜底线、保基本”的重要职责,是完善优质普惠养老服务体系的“定盘星”。政府以制度设计筑牢底线,以资源统筹扩大普惠,方能为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兜底线,织密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网。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明确养老服务发展路径,以政策支持破除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借助组织保障统筹部门协同,依托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构建起“四梁八柱”保障体系。特别是在兜底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领域,针对特困、失能、高龄、五保户等特殊群体,政府需要强化“保基本、兜底线”职责,明确供给责任,确保弱势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不受地域经济差异影响,做到“应保尽保”。

强普惠,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覆盖面。在兜底保障基础上,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推动普惠型养老服务扩容提质,破解中等收入群体“夹心层”困境。通过设施建设、场地供给等硬件支持和质量监管、价格调控等软件保障,着力培育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实现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模式,既能有效满足中等收入群体多元化需求,又可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服务成本,形成普惠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市场赋能增效益,产业升级促发展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核心载体,是激活产业潜能的“金钥匙”。通过激活市场主体、培育新兴业态,能够稳步实现普惠养老向优质普惠养老转变。

激活主体,形成良性竞争新生态。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打破“政府包办”的路径依赖,通过优化主体结构、创新合作模式、完善生态链条,鼓励国企、民企、外企同台竞技,形成良性竞争生态。应推动国有资本参与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盘活闲置资产开展养老服务,国有企业应发挥“稳定器”作用,聚焦兜底性服务与重大项目建设,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可重点布局普惠型服务市场;政府可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效应,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外商投资国内养老服务产业并享受国民待遇,通过引入国际通行的养老服务认证体系,促进服务质量对标国际标准;依托跨境资源整合,加速先进技术本土转化;同时推动适老化设计、医养融合等理念创新,助力构建既接轨国际又符合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

创新业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在老龄化社会与数字经济交汇的浪潮下,养老服务业态创新正成为撬动银发经济的关键支点。智慧养老领域率先破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实现居家老人体征数据实时追踪,远程问诊平台让三甲医院资源直达社区。消费升级催生“养老+”跨界融合:候鸟式旅居养老基地串联温泉疗愈、田园康养等场景,中医理疗、膳食调理等特色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力,重塑养老产业,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保障。

社会参与聚合力,多元共治筑和谐

养老服务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社会治理的“试金石”。需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共建共享格局,让养老事业更有温度、更具韧性。

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养老服务主阵地。养老服务现代化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联动群团组织及社会力量构建协同治理网络,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基层党组织要发挥“红色枢纽”作用,通过统筹辖区养老资源、搭建“党建+养老”服务平台,如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区域养老资源调度平台,联动社区网格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智慧养老信息库建设等基础性服务,织密特殊困难老人关爱网络。同步激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将文体教育、精神慰藉等精细化服务延伸至社区单元,形成“党建引领定方向、群团补位促协同、全民参与强互动”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实现刚性制度保障与柔性服务供给的有机统一。

观念转变,释放银龄群体新动能。开发老年群体价值潜能是老龄化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更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老有所为”的社会支持体系,让老年群体从“资源消耗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发展贡献者”,既缓解养老压力,更重塑生命意义。基层社区可建立“银龄人才库”,分类整合老年群体的专业经验与技能特长,搭建代际传承平台;“时间银行”机制将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未来照护权益,形成可持续的互助循环;企业开发老年技能型岗位,设立弹性工作制吸纳退休专家参与技术咨询、文化传承等专项服务。应善用老年人的经验智慧,构建起“助人自助”的价值实现通道,释放养老事业公益效能与银发产业经济潜力。

完善优质普惠养老服务体系,本质是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重构老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政府健全制度保障、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社会凝聚互助力量。政府需从“划桨者”转向“掌舵人”,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精准发力;市场要遵循“有效市场”逻辑,以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品质;社会应发挥“稳定器”作用,用互助共济填补服务缝隙。只要三方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就能走出一条应对老龄化之路,让亿万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度幸福晚年。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澄江市委党校、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刘燕   终审:马儒文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

扫一扫下载七彩云端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抖音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快手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