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调解一起纠纷
当第一缕晨曦洒在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时,“哗啦啦”的卷帘门声开启了晋城街道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中心工作人员忙碌的一天。
这个由晋宁区委、区政府打造的综合性平台,宛如一位无声却有力的守护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一串和谐密码,护航滇池南岸这座百年古城的和谐安宁。
创新模式 整合资源——依法专业高效化解纠纷
近年来,晋城街道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冷链物流、装备制造、餐饮零售、民宿旅居等行业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但伴随而来的债务、工程、劳动及损害赔偿等矛盾纠纷高发多发,与传统婚恋、家庭、邻里等矛盾纠纷交织叠加,处置不当极易升级激化。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严防发生因矛盾纠纷化解处置不到位引发的重大案事件,2024年8月,在晋宁区委、区政府推动下,晋城街道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中心成立运行,整合资源力量,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案件审判有机结合,依法、专业、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中心汇聚了公安、法院、司法所和律师等各领域的“行家里手”,从专业、经验到把控全局的角度,都各有专长,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中心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73件,组织调解256件,调解成功227件、成功率达88.7%,移交法庭审理4件,纠纷、警情、案件保持双下降,一批长期积累的矛盾纠纷被妥善化解,实现“化解在小、处置在早”目标。
晋城派出所民警李路,作为中心组建成立后,公安派驻力量长期驻扎。他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人民群众信得过、党委政府靠得住的矛盾调处平台,让每一起经手的矛盾纠纷都能得到有效化解。”
为加强中心实体化专班建设,晋城街道组建了调解专家能手资源库,将45个村(社区)的调解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以及政法单位的调解“高手”共57人纳入其中。这样,一旦有复杂的矛盾纠纷出现,中心便能迅速从资源库中调配合适的专家参与调解,大大提升了调解的成功率。
突出重点 调审结合——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走进中心接待大厅,“和为贵”三个艺术大字格外醒目,淡黄色的背景、雪白的墙面与点缀其中的绿植相互映衬,营造出温馨平和的氛围。面对面摆放桌椅的调解室,拉近了当事人的心理距离;庄严的法庭则彰显着权威公正。
据介绍,中心的调解范围包括三个方面:民警出警过程中调解不了的纠纷、村(社区)和相关部门推送的纠纷以及群众自行上门申请调解的纠纷。整个工作流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纠纷登记—审核把关—分类调解(调解不了并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导入诉前调解或庭审程序)—关注回访。让当事人进一扇门解烦心事,解决了之前多个部门管辖又因职能限制无法在一个部门完全解决完纠纷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3月18日,晋宁区晋城街道一对夫妻因家庭纷争报警至派出所,民警劝说无果后,按流程将该纠纷转至中心。
调解团队迅速介入,安抚双方情绪并引导理性沟通,但因夫妻感情破裂,双方坚持诉讼离婚,仅对子女抚养、财产分配及债务承担存在争议。
调解不成后,纠纷被移交至法院派驻中心的法官立案审判。法官严格审查证据,考虑到双方需共同抚养子女,联合中心再次开展调解。
经过多轮努力,双方就争议问题达成一致,法官依法判决离婚。从接警到调审成功,仅用时4小时,高效便捷的调处获得当事人高度评价。
对于调解不成功且易引发命案的六类风险隐患,中心会进行分析研判,填写《线索报告单》报街道综治中心,纳入“2+3(1)+N”机制进一步处置。调解成功的,中心会及时推送给村(社区)和社区民警,动态关注14天,确保矛盾真正化解、风险管控得住,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
应收尽收 能调即调——中心成为群众的解忧室
一支素质过硬的调解队伍,是中心高效运转的核心。晋城司法所派驻中心的人民调解员杨丽芬表示,中心的同事都有一个共识:“我们都是平安晋城的法治工作者,要让矛盾纠纷在我们手上得到完美解决。”
去年2月,3名愁容满面的男子在中心门口徘徊。原来,他们来自外地,完成工作后工头却跑了,3人的工资没了着落。
接待大厅的法院工作人员小李发现后,主动上前询问,随后叫来李路。两人联系到工头,经过一番劝说开导后,工头同意一次性付清工资并到中心签字办理结案手续。3名务工人员终于拿到工资,高高兴兴回家过年。“接待大厅设在临街铺面就是为了方便群众。”
邻里纠纷在农村较为常见,看似事情不大,却往往情况复杂。
李路对街道一起30年的矛盾纠纷印象深刻。30年前,老李为防邻居老张跨界,在两家门口种了竹子。后来老张扩建客厅,不断生长的竹子和老张家“抢”起了地盘,多次冲突后,两家的矛盾如同盘根错节的竹根,再也解不开。
案子报到中心后,李路多次上门调解无果。直到他找到突破口,背对背做两家工作,最终双方达成以补偿方式砍掉竹子的协议。
2025年,春日的暖阳终于照进老张家客厅,也照进了两家人心里,30年的坚冰就此融化。
晋城街道作为农业主产地,随着鲜花、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增多,蔬菜产业纠纷也多了起来。蔬菜种植户老王与收购商因蔬菜质量和菜筐问题发生纠纷,事情拖了7个月。中心了解情况后组织双方沟通,最终老王赔付1000元菜筐钱,双方不再追究损失,此案得以解决。
“应收尽收、能调即调”是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坚持的工作准则。不到一年的时间,晋城街道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中心凭借用心用情、法理相融等有效工作机制为群众解难,成为当地群众的解忧室,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工作是晋宁区创新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是源头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一招,是‘2+3(1)+N’机制的有力补充和强力支撑”。
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晋城街道将继续推动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工作走深走实,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让温润和美的雨露滋养每个心灵,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记者 王建萍 起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