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斌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这个承载着慎终追远情怀的传统节日,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古老智慧,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一场关于清明祭扫方式的深刻变革正在滇中大地蔚然成风。
传统焚香烧纸的祭扫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矛盾。据报道,我国每年因祭祀引发的森林火灾逾千起,造成巨大的生态损失。玉溪市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三年行动正在深入推进,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容不得半点火星威胁。燃一缕青烟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烧一叠纸钱、燃一串鞭炮会污染大气,我们亟须以更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
文明祭扫新范式正在重塑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从通海秀山脚下手捧菊花的静默追思到抚仙湖畔“云祭扫”平台的指尖传情,从华宁陶都的“陶瓷寄语”到新平哀牢山的植树缅怀,从澄江寒武纪小镇推出“鲜花换纸钱”服务到江川星云湖畔开展“家风传承”主题追思,以及红塔区打造“无烟墓园”示范区,玉溪人用创新实践诠释着“祭而丰不如养之厚”的深意。这些改变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民德归厚”精神的时代升华。当三献礼取代鞭炮声、电子香烛替代明火,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
如今,文明祭扫、绿色祭扫已成为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祭扫方式的革新,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跃升。这需要每个人从“要我文明”转向“我要文明”,让文明祭扫、绿色祭扫成为行动自觉。
清明,这个连接生死、贯通古今的特殊时节,正见证着一场静悄悄的文明革命。世代传承的生态智慧启示我们:对先辈最好的告慰,是守护好他们留下的绿水青山。真正的缅怀不在烟火,而在心间。让我们以文明之举守护生态底色,用绿色新风润泽滇中大地,让清明时节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