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市城区同仁社区的一个小巷道里,有一家每天都蒸腾着诱人米香的小店。这家名叫“林记保山米糕妹”的小店也许很不起眼,但四代人坚守的传统手艺,不仅让甜糯的米糕成为街坊邻里的心头好,更成了当地人时光里的甜蜜记忆。
巷子深处的“米糕世家”
同仁小区82号,每天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门口总排着长队。蒸笼揭开时,热气裹挟着浓郁的米香扑面而来,路人忍不住驻足。“小时候放学总缠着奶奶买,现在带着孩子来吃”,一位老顾客笑着回忆。
“请稍等一会儿,这笼米糕5分钟就蒸好了。”店主是位名叫林保云的年轻姑娘,每天下午4点以后是她最忙的时候。“这个时间下班的、接孩子放学回家的、买菜的客人会陆陆续续地来买米糕。”林保云表示,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就开始做米糕了,先是自家做了吃,后来才外出摆摊卖。
“后来这个手艺传给了爷爷奶奶,又传给了爸爸妈妈,现在传给了我。”林保云说,早年自己的父母在南亚商场、体育场大门口附近摆摊,后来就搬到了这个小巷里。“虽然巷子深,但很多熟客还是会找着来买。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要卖好几蒸笼。”
老手艺的“软糯密码”
“将备好的米粉塞进用小木桶做的蒸筒里,放入大蒸笼里蒸熟,取出来后再拌入用红糖粉、芝麻做的馅料,一个香喷喷的米糕就做好了。”面对排队等候的顾客,林保云一边热情地招呼,一边熟练地操作着。
说起自家米糕卖得好的秘诀,林保云笑着说,自家的米糕虽然看似简单,但制作还是需要一系列繁琐的工艺:将上等大米浸泡至晶莹,磨浆后加入糖和酵母,静待发酵赋予其蓬松口感。蒸米糕不用铁器,也不用其他器具,而是选用特制的小木桶,蒸制时火候精准,出锅的米糕“绵密不黏牙,甜得恰到好处”。
林保云介绍,为了吸引顾客,现在除了传统品种外,自己还更添巧思创新了品种,推出用藕粉调和米浆,浇上红糖,营养与口感兼具的新品“藕粉冲米糕”。“老人孩子都爱买。”她说。
变的是价格,不变的是味道
林保云表示,随着物价上涨,自己家米糕的价格也从多年前的1元3个,涨到了现在的1.5元1个。不过,变的是价格,不变的是味道。“尽管成本上涨,但手工磨浆、传统发酵的步骤从未偷工减料。”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营业额也从过去1天卖100多个,增长到现在1天卖300多个。
“很多顾客评价我们的米糕‘口感绵密’‘微甜’‘米香浓郁’‘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林保云说,顾客的喜爱,既是对传统米糕制作工艺的认可,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尊重。
米糕里的“文化乡愁”
家住上巷街的刘大爹每天都要来“林记保山米糕妹”买米糕。“喜欢吃很多年了,这口米糕就是我们藏在舌尖的乡愁”。有游客专程来打卡:“吃完就想打包带走,可惜保质期短。”林保云笑着说,曾有人建议自己开网店,但米糕讲究现蒸现吃,“有些味道,只能亲自来体会。”
蒸汽氤氲中,米糕的香气依旧每日飘散。保山隆阳这家米糕小店用四代人的坚守证明:最打动人心的美食,往往只需最简单的原料和最用心的传承。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王锡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