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非遗传承
  3. 正文

玉溪人的传家手艺|夫妇三十余载坚守一份“甜蜜事业”

——易门土法榨糖小记

绿汁江最大的支流扒河,发源于易门县小街乡甲浦村委会老黑山北麓黑龙潭,从北向南穿越了易门全境,流经易门县十街乡,当地人称之为十街大河。十街大河两岸盛产甘蔗,当地人采用土法榨红糖,销往昆明、晋宁等地。十街红糖也成了易门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品。三月中旬,记者来到木棉花红、果蔬飘香的十街乡魏所村,拜访了正在榨糖的周建光夫妇。

土法榨糖历史悠久

早在清乾隆时期,《易门县志》就有十街甘蔗种植的记载:“蔗糖之属,利及旁郡。”民间广为流传的《榨糖歌》记述了当地甘蔗种植和土法榨糖的历史与风俗:“一棵甘秧七个芽,放平栽来齐齐发。手掰甘蔗镰刀割,牛榨甘蔗马驮糖。驮到新兴拉白糖,颠颠簸簸小米糖。包叶红糖狮子糖,有囡要嫁十街郎。一送甘蔗二送糖,还有甘蔗两大扛。”

在十街乡,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土法榨糖的人已经不多了,十街乡魏所村的周建光便是其中之一,2014年,他被认定为易门县第二批县级非遗项目红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夫妇搭档,配合默契

记者来到周建光家的作坊里,只见灶台上并列着5口大铁锅,锅里的甘蔗汁在高温下翻腾起滚滚热气。周建光夫妇俩在灶台边忙碌着,清除锅里的沫子,观察着甘蔗汁的温度变化。最有趣的是,用于煮沸甘蔗汁的燃料居然是甘蔗渣,真可谓物尽其用。

“把甘蔗汁熬制成糖,要经过5个多小时。400多公斤甘蔗榨出的汁可以熬制30多公斤色泽金黄细腻、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红糖。”周建光说。

用土法熬糖的周建光夫妇。

用土法熬糖的周建光夫妇。

周建光从今年的元旦开榨,如今榨糖工作已近尾声,货也销得差不多了,他家的仓库里只剩三四十公斤用甘蔗叶子整整齐齐包裹着的红糖。他笑着说:“我家一边榨,一边卖,如今只剩下这么一小堆了。它们有一半是销往省外,有一半是熟人来买。”

榨糖有提汁、熬制、蒸发等多道工序。然而,小小的作坊里,沉默寡言的夫妻俩看似各忙各的,其实却配合得有条不紊。三十多年的合作,让他们在不言不语间也能达成高度的协调与默契。

成型的红糖。

成型的红糖。

制糖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

在弥漫着糖香的作坊里,只见周建光夫妇把榨出的甘蔗汁经滤布过滤,去除纤维等杂质后,放在木桶里沉淀。周建光挺直腰板说:“十街红糖制作保留了古代传统榨糖工艺流程,采用物理方法制作。先是从田里把甘蔗收割回来后,过去用牛拉石磨榨取,现在用电动榨汁机,把一根根甘蔗榨出汁水来。” 

带“福”字的红糖。

带“福”字的红糖。

之后,他们把过滤好的甘蔗汁倒入第一口铁锅加热,待锅内汁水烧开后,滤掉漂浮在上层的杂质,将剩下的汁水舀到第二口锅中继续熬煮,待其水分挥发一部分后,视其浓度,依次舀到其余三口锅中熬煮。“这叫五子连环锅。该流程中掌握火候最为重要,散泡和过滤最为关键。”周建光擦了一把汗说。

在熬制红糖的过程中,起锅后,还需不停地搅拌。

在熬制红糖的过程中,起锅后,还需不停地搅拌。

甘蔗汁要经过5口大铁锅依次反复熬煮,在这个过程中,需适时往糖锅中加石灰,加多加少,凭经验判断。随着水分蒸发,甘蔗汁变成了金黄色的糖浆。随即,他们将糖浆舀进事先准备好的模具里冷却,待糖浆变成固体状,红糖就算制作成功了。记者抓了一小块红糖放到嘴里,既香甜,又无渣无异味。周建光说:“此时,想要什么形状就用什么模具。传统模具有小碗、大碗、狮子、银锭等。包装上,小碗红糖两扇相靠,用阴干后的甘蔗叶缠绕包裹。今年,我家自榨和为蔗农代加工甘蔗160余吨,产红糖约14吨。”

成型后,用甘蔗叶包裹的红糖。

成型后,用甘蔗叶包裹的红糖。

如此看来,熬制红糖不仅是一项技术活,还是一项体力活。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技巧,拥有准确把握除沫、出糖、舀糖、翻模时机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体质,经受得住一天到晚满作坊的水蒸气的熏蒸。灶火一旦点燃,灶膛烧热,从早烧到天黑,其间不能停火。在一排五子连环锅前,他们夫妻俩要完成传统制糖的一系列工序,且时时交错进行,不能停息。

据十街乡政府分管农业的原副乡长刘宏斌介绍,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烤烟和蔬菜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甘蔗产业。十街乡的甘蔗种植面积仅保持在300亩左右,产量1400多吨。他说:“在十街乡,红糖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传承。熬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熬制的红糖优良纯正、绿色生态,深受市场欢迎。”(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刘燕   终审:马儒文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