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玉溪史话
  3. 正文

史海钩沉|云南元江,杂交水稻研究最早的南繁之地

——袁隆平家书里的故事

□ 胡佳武 罗毅华 糜良玲

2023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袁隆平全集》,共收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工作、生活书信45封,其中就有他写给妻子邓则的家书9封。在这为数不多的家书中,有一封写于1967年8月19日的云南元江,讲述了他第一次到这里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相关情况。

大学时代的袁隆平。(配图选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编著的《把功勋写在大地——袁隆平画传》)

大学时代的袁隆平。(配图选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编著的《把功勋写在大地——袁隆平画传》)

“长途跋涉、很感疲劳”

信的开头是这样的:“8月8日离开长沙,乘火车经柳州、贵阳于12日始抵昆明,17日乘汽车往西南方向行两日才达目的地——元江县。长途跋涉、很感疲劳,尤其近来各地的交通运输情况都是半瘫痪状态,乘客拥挤之状实难形容,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

此时袁隆平的工作单位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学校位于湘西的黔阳地区安江镇,湘黔铁路尚未建成,到贵阳坐汽车中途要多次转车。从8日算起,到18日抵达元江,途中经过11天之久,要算上从安江出发的日子,则是半个月在路上。加之“文革”刚刚开始,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交通处于半瘫痪状态,所以路上非常拥挤,袁隆平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发出了“出门时时难”的感慨。

此时的袁隆平已经离家半个月,加之又来到了千里之外、人生地不熟的小县城,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他在信中写道:“一路上,我都在想念着你和小五一,不知小五一近来怎样?头上的疱是否痊愈了?会讲话了没有?请速来信告知。”他们的大儿子袁定安,小名唤作“五一”,此时年纪尚小,正是咿呀学语之时,袁隆平很是担心和想念,接连用“近来怎样”“是否痊愈”“会讲话没有”三个问句询问,舐犊情深,溢于言表。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袁隆平不惜抛妻别子,离开温暖的小家,跑到千里之外的边疆云南,仍然执着于他的杂交水稻试验,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何等的高尚和难能可贵啊!

“水稻可一年三熟”

或许是第一次到元江,袁隆平在给妻子的信里,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这初来乍到之地:“元江是云南最热的地方,地势特殊,四面皆高山,中间一个下凹的平坝,大约比安江的平地还略大一点,水稻可一年三熟,为典型的热带风光。”信里提到的安江,既是当时黔阳县治所在地,也是黔阳地委、行署驻所,沅水三面环绕而过,在此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安江盆地。“比安江的平地还大一点”,袁隆平用家乡的直观感觉来形容这里的地理状况,使妻子邓则一听就明白。接着,袁隆平以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眼光,描述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作物生长情况:“除水稻、蔗田外,到处是香蕉、番木瓜、龙舌兰及菠萝等热带植物。山野里的仙人掌长到1至2丈高,夜晚墙上的壁虎多得不可胜数,此地也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奇装异服,很为别致。”在一封不长的普通家信里,袁隆平竟用了245个字的文字描述。不难看出,元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其中袁隆平以“云南最热的地方”“四面皆高山,中间一个下凹的平坝”“水稻可一年三熟,为典型的热带风光”这样的语句表达,充分肯定了这里就是杂交水稻理想的南繁育种之地。

“我打算在这里育苗”

“我现居元江县良种场,离城3公里,县农技站设在此处。”袁隆平告诉妻子在元江的居所,还告诉她这里农技站的情况:“云南每县只有一个农技站,因此规模和人员比湖南的大而多,办公室还有沙发。”把云南的农技站与湖南的进行对比,这应该是当时妻子在黔阳县农技站工作之故。“这里的干部也有几个是我同班同学的学生,一谈起来就比较熟悉了,因而生活上也比较好。”袁隆平讲到了在这里的意外收获,就是碰到了他西南农学院同学的几个学生,能得到他们的照顾,请家里人不要过多担心。接下来,他谈到了他的工作安排:“我打算在这里育苗,插秧后便回湖南(约20天,即9月初),待抽穗时(约10月底)再来鉴定。”或许是学校批的假不长,这边又有着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袁隆平决定把培育的秧苗栽插下去后回去,待到水稻抽穗时再回来。信的最后,袁隆平与妻子还谈到了家里的打算:“如果到那时时局较稳定,将顺便把你和小五一带到重庆一趟,你看怎样?”

袁隆平的父母居住在重庆,他们曾计划全家去看看父母。此次是袁隆平独自一人到元江开展育种试验,当时安江农校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已经成立,其他两名成员李必湖、尹华奇并没有参加。据他的学生与助手李必湖回忆道:“当时国家安排的杂交水稻研究经费非常少,去云南搞育种试验不在计划之列,袁隆平是拿自己的工资自费搞研究。为了尽量节省开支,他只好一个人去云南。”

自此以后,袁隆平与他的科研团队曾多次到元江开展育种试验,1970年元月还碰上了滇南通海大地震,袁隆平带着李必湖、尹华奇驻扎在操场上的工棚里,继续着他们的工作。但这一次,是杂交水稻研究的首次南繁。

因为是杂交水稻早期的南繁之地,“云南元江”这个名字,被深深地铭刻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史册里。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刘燕   终审:马儒文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