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喻
近日,市人民医院完成玉溪市首例本土人体器官捐献手术,为省内外多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去了生命的新希望。(详见3月12日《玉溪日报》第二版相关报道)
当天,在手术室里,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悄然进行。一位因车祸离世的市民在生命终点以器官捐献的方式,延续了5名患者的生命,让2名患者重获光明。这是一例成功的器官捐献手术,也是玉溪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的第32例器官捐献,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深刻诠释——当个体生命走向终点时,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延续。
令人动容的是器官捐献者家属在至暗时刻的选择。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他们在悲痛中做出捐献决定,将亲人的生命转化为跨越地域的馈赠,在其他患者身上延续心跳,获得新生。正如器官捐献者家属所想的,器官捐献不是个人生命的减法,而是人间大爱的乘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器官捐献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价值的升华。
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人体器官捐献手术,有“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法律层面严格执行《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确保程序正义;技术层面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器官24小时内跨省转运;人文层面通过默哀仪式、纪念园建设等举措,赋予捐献行为神圣性。这种制度设计将冰冷的医疗行为转化为温暖的生命仪式,既保护了捐献者的尊严,也消除了公众的顾虑。
目前,玉溪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已达9820人。数字背后,是一个系统性生命支持网络的构建。从红十字会协调员的专业介入,到医疗机构的多学科协作,每个环节都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协调员在手术室主持默哀仪式,既是对捐献者的致敬,也是对生命伦理的重申,他们既是法律程序的见证者,也是器官捐献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的情感抚慰者,在法理与人情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让器官捐献不再停留于技术层面,升华为社会文明的具象表达。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轨迹,折射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从第1例到第32例捐献,从零星个案到近万名登记志愿者,玉溪市逐步完成了生命教育的启蒙,新的生命伦理共识正在形成。这种转变既得益于政策法规的完善,更源于无数普通人的勇气——那些在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字的手,托起的是人类最崇高的互助精神。
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器官捐献志愿者越来越多,标志着新型的生命伦理契约正在形成。这种契约不以血缘为纽带,而是建立在人类共同命运之上。当更多人成为“生命接力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公众的精神成长。
站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器官捐献案例都是一次文明的渡河。当志愿者选择成为“生命接力者”,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善举,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集体认知升级。这种认知,终将推动整个社会跨越生死鸿沟,抵达更高维度的文明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