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边走边拍
  3. 正文

看见|春天里,办一场超炫花季成人礼

——新平磨皮“吃花酒”习俗掠影

粉红的桃花绽放了,火红的马缨花露出灿烂的笑容,石榴花开了,精致的小花犹如满天星星……在这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春天,3月10日,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磨皮大寨的20岁彝族姑娘施晨彦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参加百花相伴的成人礼。按照当地习俗,仪式之后,她就可以正式寻找男友、谈恋爱、结婚生子了。

采花归来的村民。

采花归来的村民。

从山中采回来的烂漫花枝。

从山中采回来的烂漫花枝。

磨皮彝族女子成人礼的特色之一是男男女女坐在用芭蕉树和百花搭建的花棚下,喝酒唱歌,交流感情,品尝彝族特色小吃,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吃花酒”。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传统习俗流传于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及周边的彝族村寨,一般定于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虎日举行。这一天,磨皮村彝族聚居区的未婚姑娘和小伙大清早就忙活起来,采野花,搭花棚,摆糖果,对山歌,互祝美好。“吃花酒”仪式之后,少女就算长大成人了。

花棚里一共有6张方桌、12棵芭蕉树(代表一年12个月)。

花棚里一共有6张方桌、12棵芭蕉树(代表一年12个月)。

易成英(右)亲自装扮女儿的花棚。

易成英(右)亲自装扮女儿的花棚。

除了瓜子、花生、糖果之外,花棚里少不了当地出产的柑橘。

除了瓜子、花生、糖果之外,花棚里少不了当地出产的柑橘。

据平甸乡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白灵美介绍,彝族“吃花酒”是磨盘山一带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仪式,有500多年的历史,2022年成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施晨彦的姑妈为她精心打扮。

施晨彦的姑妈为她精心打扮。

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背上竹箩,出村后就走入浓雾之中,分几路上山采摘山花。彝家青年则手持砍刀,去到田边地头,把绿油油的芭蕉树砍倒,抬回村里。紧接着,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用红绳子把12棵芭蕉树捆扎在6张方桌边上,妇女则把桃花、马缨花、山茶花及绿植装点在芭蕉树上。五彩斑斓的花棚搭建好后,大家又忙着把瓜子、花生、糖果铺满方桌,再斟满美酒和饮料。施晨彦坐在花棚一头,男女亲朋分坐两边,边对山歌边喝酒,交流感情,互通信息,中间休息时大家还跳起烟盒舞,整个成人礼仪式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成人礼中,被百花包围的施晨彦。

成人礼中,被百花包围的施晨彦。

施晨彦的家人热情招待宾客。

施晨彦的家人热情招待宾客。

沐浴着落日余晖,村民们跳起了烟盒舞,成人礼圆满结束。

沐浴着落日余晖,村民们跳起了烟盒舞,成人礼圆满结束。

“吃花酒”的最后环节是“送花”,大家把芭蕉树和鲜花送到村后一棵古老的大树下,为女孩祈求清吉平安,来年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太阳即将落山,大家沐浴着余晖,在开阔的地方围成圈,跳起烟盒舞,郁郁苍苍的磨盘山下,施晨彦的成人礼在欢快的舞蹈中圆满结束。

宴客结束,年轻人把芭蕉树及鲜花送到村后一棵古老的大树下。

宴客结束,年轻人把芭蕉树及鲜花送到村后一棵古老的大树下。

磨皮大寨坡陡箐深,山岭逶迤。因大山阻隔,这里的彝家人无论服饰、饮食还是信仰,大都沿袭古老的传统。据记者了解,磨皮村的彝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村里的毕摩懂彝文,在传统节日能念彝文经书,每年都举办祭龙活动。除了“吃花酒”外,磨皮彝族花鼓舞也同属省级非遗。

近年来,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和柑橘产业优势,磨皮村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当地的“吃花酒”习俗逐渐演变成一个地方性民族节日。2023年,平甸乡磨皮村成功举办了首届“吃花酒”非遗民俗文化节,希望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习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示非遗民俗和产业发展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换下彝族盛装之后的施晨彦(左)。

换下彝族盛装之后的施晨彦(左)。

今年“吃花酒”的主角施晨彦是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大三学生,她对记者说,“吃花酒”作为新平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活动中,大家身着盛装,共同参与,增进了情感交流,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种古老而独特的彝族文化。(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崔永红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陶晓兰   终审:马儒文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