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文
  3. 正文

传承与创新并行

峨山彝族花鼓舞绽放时代华彩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峨山县塔甸、富良棚、岔河、甸中、大龙潭等乡镇,辐射至晋宁、双柏、新平、元江等毗邻县(区)。2006年,云南省政府命名峨山县为“彝族花鼓舞之乡”,彝族花鼓舞也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彝族花鼓舞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

7

 峨山花鼓舞表演。(资料图)

过去彝族花鼓舞主要用于传统丧礼,旨在送灵归祖。在遥远的岁月里,彝族先民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敬,以鼓为媒、以舞传情,创造出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彝族花鼓舞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衍生了艺术表演新功能,每年的咪嘎哈、开新街、火把节等活动都有花鼓舞表演。去年,峨山彝族花鼓舞表演团队更是多次亮相在云南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举办的2023赛季中乙联赛中。从古老的祭祀之舞到如今在各类舞台上绽放光彩,花鼓舞见证了彝族人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它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一部生动的彝族历史文化教科书。

传承与创新并行的民族艺术

彝族花鼓舞分急鼓和板鼓两部分,急鼓动作较快,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板鼓庄重沉稳,轻柔舒缓。花鼓舞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有踩、踏、蹬、踢、跺、顿、蹲、绕、弹、崴膝以及吸腿空转、吸腿绕脚、双脚纵步等复杂的动作,有“拜四方”“螺蛳转”“鬼跳脚”“割荞调”等35个套路。

彝族花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通过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队形变化以及与音乐、灯光等元素的配合,呈现出更精彩的视觉效果。“在一些大型文艺演出中,花鼓舞表演者会对舞蹈的动作和套路进行重新编排或加入新的创意元素,使花鼓舞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峨山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飞斐说。

在动作和套路创新方面,彝族花鼓舞的传承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增加花鼓舞的观赏性,传承人在动作难度上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增加动作的复杂度、速度和力量,使花鼓舞的表演更具挑战性。

6

2024年“六一”儿童节活动上,双江第二小学花鼓舞社团学生作汇报表演。(双江第二小学供图)

“跳花鼓舞的四十多年时间里,我一直在不断地尝试创新花鼓舞的动作和套路,让它跳起来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更加贴近生活。”来自峨山县岔河乡的国家级彝族花鼓舞传承人柳学光告诉记者,他从十几岁便开始学跳花鼓舞,慢慢地发现传统花鼓舞的套路比较单一,于是便萌生了想要创作出更加好看的花鼓舞动作和套路的想法。柳学光不断地揣摩、练习,编创出了“蜻蜓点水”“三步蹬脚”等技巧性高、难度较大的动作和“鬼跳脚”“拿波毕”等表演时间长、观赏性强的套路,并与同为彝族花鼓舞传承人的周兴一起创立了著名的“柳周对脚”,为峨山彝族花鼓舞的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拓展更加广泛的传承基础

“日日鼓声不绝,夜夜鼓声不断”。彝族花鼓舞在峨山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峨山,各彝族村寨都有花鼓舞队伍,目前共有500多支彝族花鼓队、近万名彝族花鼓舞爱好者。”张飞斐介绍,全县建有2个花鼓舞协会、14个花鼓舞传承点、19个校园培训点,在全县中小学校推行“花鼓舞进校园”活动,开办彝族花鼓舞兴趣班,不断夯实花鼓舞传承基础。

“学校开设花鼓舞社团,邀请花鼓舞传承人到校授课,每周五下午的两节课进行活动,每学年大概会有四十多名学生参加。同时,学校还组织‘小小星火’讲解员在学校宣讲彝族花鼓舞文化。”峨山县双江第二小学教师范文姬介绍,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都开展社团活动成果展,参加花鼓舞社团的孩子会将这一年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演出。

“我非常喜欢彝族花鼓舞,学跳花鼓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领略到彝族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双江第二小学二年级学生施楠说。

此外,峨山县各级传承人每年都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带徒活动,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同时,传承人还积极参与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

“我们每年组织县内各级传承人进行两次学习培训,通过交流传承经验、汇报每年传承工作、上交个人传承总结等方式提升传承人传承水平。同时,积极传达中央、省、市关于非遗保护工作和传承人的相关文件并提高认识。”张飞斐介绍,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展演活动,以展板展示、宣传资料发放、舞台展演活动等形式,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

聚力破解发展难题

“我现在主要经济来源是开货车,业余时间会跳花鼓舞,也有很多人上门找我学习,我有空都愿意教,学校邀请我去上课,我也非常愿意去。”谈及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柳学光坦言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很多传承、表演活动无法开展,传承人的积极性也很受打击,因为热爱这项艺术,很多时候是义务在做一些传承活动,但这对于彝族花鼓舞的长期传承和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

除了经费的缺乏严重制约峨山彝族花鼓舞传承工作正常开展外,社会各界对彝族花鼓舞保护的认识不够、电视及现代传媒方式的普及、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直接对彝族花鼓舞等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传承人才青黄不接,彝族花鼓舞传承人多数年岁已高,后继乏人且缺乏专业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后备人才匮乏。此外,宣传推广不够,年轻人对彝族花鼓舞项目具体内容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喜欢。

“希望每年有固定的非遗工作经费和重点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经费,每年能给予传承人一定的传承补助和传承活动经费,用于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带徒传艺,同时增强传承信心和荣誉感。”张飞斐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联合文化、民宗以及县内各所学校开展好彝族花鼓舞进社区、进校园传承活动,同时采取相应鼓励措施,充分调动民间艺人和相关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传承发展彝族花鼓舞工作中。”(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蝶)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曾梦琪   审核:陶晓兰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