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门异户霞光映,远陌平畴晚色妍。晃是明星移遍地,直疑不夜几重天。”这是清代《康熙嶍峨县志》记载的诗人周希旦七律诗《星回节》的颈联和尾联,生动记录了清代峨山县彝族村寨过星回节时的情景,其中的欢乐与热闹,可见一斑。
诗作所写的星回节,就是每年农历六月廿四举行的火把节。综合《峨山彝族自治县志》《峨山彝族志》的记述,通俗地理解, 星回节的称谓早于火把节,且非彝族独有。唐代以后,火把节作为星回节的俗称而流传开来。
2021年峨山县城火把节。 (柏映泉 摄)
原始崇拜,源远流长
据文献资料记载,彝族是峨山县的世居民族,沐浴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1951年5月,峨山民族自治县成立,1956年1月定名为“峨山彝族自治县”。由此,“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两个金字招牌,闪耀着峨山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相应地,峨山与火把节就有了源远流长、千丝万缕的联系,火把节成为彝族人民最喜爱、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彝语名称,《峨山彝族自治县志》记为“咩震独通”,“咩震”意为“火把”,“独通”意为“点着、点燃”;《峨山彝族志》《峨山彝族一甲子》记为“除伙咩震节”,“除伙”意为“六月”。两处表述略有不同,但均以“咩震”为中心词,共同指向火把节名称的本义,充分彰显彝族先民对火崇拜的历史传统。
在斗转星移、世事更迭中仍然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民族节日,若循着时间长河追溯,基本能够探寻其历史渊源和文脉底蕴。仅就星回节而言,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驱散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撒尼支系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这些起源传说无不与火有关。而纵观《康熙嶍峨县志》和《峨山彝族自治县志》《峨山彝族志》,峨山县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也有多种记述:首先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唐代彝族女性慈善夫人;其次是为纪念机智勇敢、“替夫报仇”的彝家武主;再次是大西山一带的一对男女青年相爱,遭到父母的反对,双双殉情在大西山上,人们相聚纪念;还有就是瘟神妒忌人世烟火,每年是日就撒下病虫危害人间,人们在夜晚点起火把以驱害虫,这与《云南通志》“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一曰焚虫,二曰逐疫”的记述相同。纵观这些起源传说,虽然地域不同,但均不约而同地表明了古人对火的原始崇拜,表现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质朴情怀。
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既然是众人齐聚的节日活动,旧时火把节就有相对固定的仪式。民国初年董贯之所著《古滇土人图志》记载:“火把用松木制成,长八尺,上部凿裂缝贯木塞。每年六月廿四晚间,青年夷民皆各执一柄,就门前燃炬戏舞,照耀如昼,亦有吹笙鸣锣以助欢……”《峨山彝族自治县志》《峨山彝族志》的记载基本一致:每年农历六月廿三,各村寨宰杀牛羊,全寨欢宴;破松柴做长短不等的火把,置备松香粉末。农历六月廿四傍晚,村民点燃火把、燃起篝火;年长者剪下在端阳节期间缠在小孩手腕上的五色彩线抛入火中,意在除病祛邪。男女青年则手举火把绕行于田间地头,不时把松香粉末喷撒于火把上,火焰骤然喷发四射,以焚烧病虫、驱邪禳灾,构成周希旦笔下“烂矣春葩开复遍,皎然宵烛起相连”的场景。接着在田边地角或村寨晒场燃起熊熊篝火,围火尽情歌舞,通宵达旦;各家各户煨炒黄豆、豌豆而食,寓意嚼虫子以除虫害。不同的场所和方式,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共同祈愿。
据《峨山彝族志》《峨山彝族一甲子》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彝族火把节共聚欢庆的文化元素日渐凸显,彝族各支系都喜着节日盛装,举办跳乐聚会、花鼓舞表演、舞龙舞狮、摔跤斗牛等民间文艺活动,欢度节日。其中,地处峨山、新平、双柏三县交界的塔甸镇大西山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热闹的地方。居住在大西山的彝族支系山苏群众称其为“勒白勒”(意指包括火把节在内的聚集娱乐活动),过火把节的风俗传统尤为淳厚。节日当天清早,三县近邻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陆续向大西山汇聚。到中午时分,大西山顶的旷野就聚集了成千上万人,有的卖牛羊肉汤锅、各种土特产,有的围观斗牛,有的跳“大娱乐”、唱“阿罗佐”“阿乖乐”等,漫山遍野欢声笑语。未婚男女青年在对歌跳乐时暗中挑选意中人,相恋男女青年则以山歌对唱表达相思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2019年火把节,群众在大西山取火台钻木取火种。(李向阳 摄)
交流交融,团结进步
20世纪70年代,彝族火把节一度被淡化,直到1985年才得以恢复。1987年颁布施行的《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火把节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1989年起,由县政府主导的火把节庆祝活动在县城举行,成为峨山县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商贸交易的重要平台;大西山上彝族群众仍以“赶花街”的传统方式欢度节日。从1994年起,火把节由县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各乡镇文艺代表队和县属部分企事业单位举办,采取巡街或定点的方式表演耍龙、跳彝族花鼓舞、跳烟盒舞等民族民间文艺,活动内容不断扩展丰富。随着各族群众参与面不断扩大、参与度不断加深,火把节文化活动也不断在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基础。
近年来,峨山县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火把节既充分展示峨山县包括“彝族花鼓舞”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又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团结进步。
(撰稿人:峨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宋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