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是中国革命歌曲的圣地,孕育了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催生了《义勇军进行曲》!”7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音乐总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立法的主要推动者于海参加2022年玉溪市“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时的一番话,道出了玉溪与聂耳、国歌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
讲好“聂耳和国歌”等五个故事,是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要求。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政治交办,也是云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玉溪是国歌的曲作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委部署安排,紧密结合实际,从八个着力入手,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用心用情用力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弘扬国歌精神,全力打造“聂耳故乡 红色之城 音乐之都”。
从编辑出版《聂耳为国而歌》到成立玉溪市聂耳和国歌研究会,从举办“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到组建玉溪聂耳民乐团,从打造“访、听、温、唱”四合一的“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红色学习体验线路到建设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两年多来,玉溪市深入挖掘“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中为党奋斗、为国而歌、为民呐喊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唱响新时代之歌。从“开讲”到“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日渐深入人心,“聂耳故乡 红色之城 音乐之都”活力绽放,魅力彰显。
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意义重大
国歌精神振奋人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将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都很重视《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民族战歌。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筹备会讨论时,毛泽东同志赞成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并沿用原有的歌词。之后,又亲自主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周恩来总理除了亲自参加讨论,确定有关国歌的会议外,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多次出席过聂耳、冼星海纪念大会;朱德委员长曾高度评价聂耳的音乐创作成果,号召延安的文艺工作者要很好地向聂耳学习,继承和发扬聂耳的革命精神,并曾为聂耳题下“人民的音乐家”5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歌立法作出重要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列入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并于当年正式立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迈入新时代,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意义重大。作为国际交往中的国家识别标志,国歌是国家的声音标志和象征。外交部原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讲述他眼中“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时指出,玉溪是聂耳的故乡和红色之城,希望这座美丽的城市与时俱进,让聂耳的作品历久弥新,传唱不衰,让聂耳精神世世代代得到传承。让聂耳在危难之际以笔为枪的创作精神,在玉溪、云南、全国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不断深化。让聂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祖国和家乡的进步同频共振,持续深化“玉溪之变”,助力玉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铸立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生与国歌结缘的于海,对于“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认识深刻。他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音乐总监,曾担任国庆50周年、60周年天安门广场庆祝活动千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圆满完成了礼仪音乐演奏任务。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于海连续10次为国歌立法提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立法的主要推动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音乐总监于海指导玉溪聂耳少儿管弦乐团。 (玉溪日报资料图)
作为玉溪市聂耳和国歌研究会名誉顾问,于海认为:“玉溪是中国革命歌曲的圣地,孕育了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催生了《义勇军进行曲》!‘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作为具体的、现实的红色文化,丰富了党史教育课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当好红色文化的传人,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同时,帮助身边的同志深刻理解国歌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着力强化组织领导 着力明晰工作思路
朝着打造“聂耳故乡 红色之城 音乐之都”目标前进
作为“聂耳故乡”,不仅要讲好“聂耳”的故事,更要讲好“国歌”的故事。玉溪市充分认识到,国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引领和力量源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玉溪有责任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更好地弘扬国歌精神,展示国歌形象。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玉溪市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聂耳、讲述聂耳,让更多的人了解聂耳、走近聂耳,知道玉溪、了解玉溪。去年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建成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打造‘聂耳故乡 红色之城 音乐之都’”的目标任务。市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有关工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组建工作专班,为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提供有力保障。先后召开专题会议、协调会议、现场推进会议等31次,研究部署10类76项相关工作,进一步压实工作,推动项目落实。
着力梳理资源体系
不断丰富提升“聂耳和国歌”理论研究水平
7月5日,一堂名为《聆听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大学视频课在新华网的“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思政课栏目上线播出,迅速被国内各大媒体平台置顶推荐,单日阅读量超230万。
该课程的主讲人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时遂营是“聂耳和国歌”理论的众多研究者之一。在他看来,聂耳为国而歌的故事中所展现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已经成为当今云南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精神符号,也是云南红色经典文化资源不断充实发展的依据,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本质。
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做好理论研究是基础。玉溪市认真梳理“聂耳和国歌”的作品体系和产品体系。据统计,聂耳一生创作音乐作品42首,其中器乐曲7首,写了12篇评论文章,剧本、小说、报道等共29篇,还有数十万字的日记、书信等珍贵的文字资料。玉溪市内现有以聂耳命名的场馆建筑12个,组织机构13个,系列活动3个,路名1个。这些都为“聂耳和国歌”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内容源泉。
近年来,玉溪市持续加大对聂耳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塑造,新增理论研究重要阵地,成立“玉溪市社会科学院聂耳和国歌研究会”作为玉溪市“聂耳和国歌”研究的专门力量,继续用好玉溪师范学院聂耳和国歌研究院、玉溪市聂耳文化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平台,做好“聂耳和国歌”研究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准确把握“聂耳和国歌”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不断提升“聂耳和国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目前,《聂耳和国歌故事的时代价值、深远影响研究》获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立项,图书《聂耳图传》入选2022年滇版精品出版工程主题出版项目,《聂耳的精神品质及其当代价值》获评全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第三届精品课并在市委党校常态化开设,玉溪市关于“聂耳和国歌”的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成果日渐丰富。
着力推进基础建设
投资6.9亿元打造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
位于红塔区北门街3号的聂耳故居,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如今,以此为原点往外扩展的整个片区迎来“蝶变”——这里将建设投资6.9亿元、占地25.4亩的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目前,项目正在顺利有序推进,计划2023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国歌展示体验区。
这是玉溪市委、市政府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中抓实载体的一个重大举措。为了让“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全方位、全景式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2021年7月17日,玉溪市立足聂耳故居保护,策划并启动建设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将其作为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主阵地、主平台,让更多的人来玉溪聆听“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聆听聂耳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玉溪日报资料图)
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项目按照“聂耳故里、国歌之源、老城新兴”的定位,延续老城历史文脉与街巷空间格局,以聂耳生平为主线,以街区为叙事空间,赋予街巷、老宅鲜活的生命,最原真地再现聂耳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展示和传习聂耳精神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恢复老城风貌,运用“聂耳人物、国歌故事、城市民居、文化博览、沉浸式旅游”五大元素,将聂耳文化符号嵌入项目之中,并围绕新兴州城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利用老城内的名人故居,打造“三片七点”的博物馆群,延续老城文脉、街巷空间与院落肌理,展示玉溪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力争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传习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国歌馆”是该项目中的一大亮点。作为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规划建筑主体,这里将以丰富形式呈现《义勇军进行曲》内容,沉浸式展示国歌内涵,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将城市文化与红色文化精神深度融合。通过红色精神线索,将不同时期的重要精神进行串联,引领大家领略“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同时,以多媒体创新手段还原“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并多元交融,充分展示世界各国国歌文化。
着力开展各类活动
做精做优“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
“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作为玉溪市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具体体现,今年已是第二次举办。该活动贯穿全年,重点聚焦2月14日(聂耳出生日)、7月17日(聂耳纪念日)、10月1日(国庆日)三个时间节点开展。
在今年2月的第一阶段活动中,已相继开展了纪念聂耳诞辰110周年暨2022年度“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理论研讨会、主题美术创作展、文艺晚会、百姓合唱团进社区等活动,挂牌成立玉溪市聂耳文化研究室。本月举行的第二阶段活动是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以“喜迎二十大,聂耳故乡歌嘹亮”为主题,组织开展展览展陈、理论研讨、专家下基层、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竞赛、宣传宣讲、红色研学、产业推荐等9类36项活动,掀起全年“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高潮。第三阶段将于9月30日至10月1日开展,主要举办以缅怀聂耳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表演队表演舞蹈《游牧故乡》。(玉溪日报资料图)
聂耳百姓合唱团澄江市团队。 (玉溪日报资料图)
“歌声里的童年”童声合唱音乐会举行。 记者 沈阳 摄
在此次活动中,今年新组建成立的玉溪聂耳民乐团展现出了聂耳故乡音乐人才的专业力量,专场演出以聂耳作品为主的音乐会《时代的回响》;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的若水童声合唱团登上聂耳音乐厅,在天籁童声中放飞乡村孩子音乐梦;各县(市、区)广泛开展聂耳百姓合唱团活动,各地群众在歌声中缅怀聂耳、致敬聂耳……近年来,玉溪市组建聂耳民乐团、聂耳少儿管弦乐团、玉溪消防管乐团、聂耳童声合唱团、聂耳少儿民乐团、聂耳大学生管乐团等,逐步培育形成专兼结合、梯次合理的音乐人才队伍结构。792支聂耳百姓合唱团(小分队)活跃在全市各地,有力推动了聂耳音乐文化大众化、普及化。
着力拓展内容空间 着力加强合作交流
充分借助各方力量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7月17日,“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之一——“国歌嘹亮 强国有我”聂耳故乡暑期少年研学活动在聂耳纪念馆举办,来自各地的30余名学生到玉溪聆听聂耳生平故事,学习聂耳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这是玉溪在以往活动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新动作。全市各县(市、区)积极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吸引全国大中小学生和各级党员干部围绕“聂耳和国歌”这一主题,到玉溪开展研学。同时,积极组织开展“聂耳音乐+”产业招商活动,与国内外相关企业洽谈合作,推动音乐文化产业落地玉溪。此外,玉溪市还积极打造“聂耳故乡 红色之城 音乐之都”的城市IP名片,进一步凝练和传播玉溪的红色音乐文化气质。
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上,玉溪开展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的权威认可。玉溪市积极加强与中宣部、全国人大法工委、外交部、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等中央有关工作部门和省级各相关部门的汇报对接,更多地争取对玉溪开展这项工作的支持。持续深化与我国著名音乐家杨燕迪、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谭利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等中国音协领导和国内知名专家的交流合作,持续与国内文化艺术名家开展交流互动,充分借助各方力量共同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着力推动新闻传播
网络搜索“聂耳和国歌” 90%呈现玉溪元素
现在,打开网络搜索“聂耳和国歌”关键词,近600万相关结果,有90%以上呈现玉溪元素,实现了“聂耳和国歌”与玉溪的深度绑定。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上,玉溪市利用主流媒体持续发声。去年以来,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刊登播发“聂耳和国歌”相关稿件1300余篇(条),《“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拉开序幕》在央视《晚间新闻》播出,《云南玉溪红塔区:开启聂耳故居红色之旅》被推上“学习强国”中宣部主平台,《倾听聂耳 为国而歌》在《云南日报》刊登,“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在云南新闻联播播出。全市市级媒体、县融媒体中心齐向发力,推出系列宣传报道,四级媒体联动形成强大宣传声势。
在网络平台上,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光明网等主流平台,今日头条、百度、腾讯、网易等“顶流”商业网站,持续推送“聂耳和国歌”相关信息内容。玉溪市整合以“聂耳”命名的相关地点、机构、建筑等29个资源,推出《聂耳故居》《聂耳纪念馆》等VR新媒体产品,打造“云游红色路线”。漫画电影《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获云南省党员教育视频片观摩交流活动新媒体课件类一等奖、“云岭风采”网络文艺作品二等奖。《聂耳为国而歌》有声书等融媒体产品先后上线“喜马拉雅”等App。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工作中,玉溪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安排,加快推进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建设,拓展提升各类载体建设,持续深化“聂耳和国歌”理论研究,积极推动产业化发展,实现研究成果与作品体系、产品体系的有效转化,更加生动、精彩地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让“聂耳故乡 红色之城 音乐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亮丽。(记者 蔡传兵 顾世丹 李晓兰)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