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素有“雪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县瓜果垂枝,稻谷满仓。门巴、珞巴族群众扯成圈儿唱赞歌,庆祝丰收又一年。
“不落的太阳就是党,愿你长久挂天上,永远发热发光! 解放军呀,明月亮,赶走魔鬼驱黑暗,墨脱人民喜洋洋……” 赞歌颂亲人,传唱半世纪——自1962年进驻墨脱守卫边防以来,“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一直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使驻地发生沧桑巨变。 唇齿相依心连心 皓月当空,该营夜训悄然开场。奇怪的是,当战斗小组经过村庄时,百姓家的藏獒安静无声。 营长王洪说,藏獒虽然凶猛,但却通晓人性,它们不仅忠诚地守卫主人,而且把身穿军装、常来串门的军人当成自家人,所以不会攻击官兵。 墨脱军民一家亲。1962年6月,该营挺进与世隔绝的墨脱,守卫边防。从此,该营官兵和墨脱百姓的情谊就从零开始,与日俱增。 门巴族老奶奶白玛忆当年,刚在墨脱安家的官兵不仅秋毫无犯,而且把粮食送到贫困人家,领导带头喝稀粥。那时,军民之间语言不通,全靠用手比划交流,交流不畅,却如同是一家人。 “驻守民族地区,坚持抓好‘四学习’、‘三尊重’,就能促进军民团结、民族和谐,强军固边就有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是该营官兵的实践体会。 “四学习”,即学习民族历史、学习宗教政策、学习民族风俗、学习民族语言; “三尊重”,指尊重民族群众、尊重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文化。 润物无声,铁律入魂。51年来,官兵们与墨脱群众相处,总是满怀尊重和赤诚。今年初秋,该营组织机动作战演练,遇到玛尼堆横在路中间。王洪命令官兵拉大间隔,小心通过,无人触碰玛尼堆…… 军民一家亲,自然一条心。2011年7月26日,一支外军非法越过边境线,在我方一侧设置“主权标志”,被门巴族女青年卓嘎撞见。她立即来到营里报告,给前往处置的官兵带路。 乐在边疆播文明 周国仁和亓三彭是该营最忙的两个人。 今年9月24日晚,刚刚休假归队的兵老师周国仁放下行囊,就组织学习掉队的学生集中补课,书香绕灯。 与周国仁一同进村的,是营卫生所所长亓三彭。傍晚天气转凉,他登门发放防治感冒药品,行色匆匆。 51年来,该营官兵育桃李、送健康的脚步从未停止。墨脱县委书记邓江陵说,墨脱的教育与卫生事业不落人后,驻军功不可没。 该营进驻墨脱之初,驻地没有一所学校,百姓患病只能硬扛。官兵们边修营房边建校舍,在拜访村民时普及防病常识,教育、卫生事业从零起步。 上世纪60年代初,第一所军办小学在墨脱开课,撒下了现代教育的“种子”。随即,办学扫盲范围从城镇扩展到乡村,该营相继办起补习班、勇为班、希望小学、文化夜校,开展“春蕾”行动,共为内地和拉萨、林芝地区的重点中学输送千余名优秀学生,墨脱县1/5的干部职工上过部队小学。 明珠一家永远也不会忘记,该营刚刚入驻时,他全家人不幸患上重病,当地人却误认为他家“闹鬼”,被撵到江边草棚居住。官兵们却不信邪,把明珠一家接进部队,由军医陈国宁救治痊愈。明珠说,是部队将他们从“鬼”变成了人。 推动发展促和谐 该营教导员刘永福认为,感情相融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 今年1月5日晚,在“墨脱戍边模范营”的帮助下,墨脱县格林村电厂轰鸣,百姓迎来新的光明时代。村民们集体鼓掌,献给最可爱的人。 墨脱多雨多雾,39条河流纵贯全境,百姓望河兴叹。该营官兵在工作之余,修建起200多座桥梁,把沟壑交织、江河纵横的“孤岛”紧紧地连在一起。 “鸡爪谷”,曾是墨脱的主产稻。这种作物产量小、口感差、营养低。为了提高产量,减少饥荒,该营官兵每次休假归队都要背回稻种。翻越雪山体力透支时,他们宁肯扔掉食品,也要保留种子。 官兵们反复摸索,发明了“热水浸泡促使谷种发芽”育苗法,在墨脱成功种出了高产水稻,结束了墨脱人民“一年只有半年粮,还有半年吃菜糠”的历史。 随着扎(木)墨(脱)公路通车,该营帮助群众致富的步伐也在提速。格当边防连把握驻地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的优势,帮助群众建起蔬菜大棚,不仅满足乡里乡亲吃菜需要,而且运到城镇出售,现在已达墨脱县城蔬菜市场30%份额。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