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北岸人工湿地一景
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风光
环境监察与城管部门联合夜查市区建筑工地
抚仙湖春景
今年澄江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字让世人再次感受到了“十三五”期间澄江市空前的环保力度:三年雷霆行动全面完成,整改问题184个。完成323个各类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一级核心区2.8万人生态移民搬迁,全面退出38家中央、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39家工矿企业退出径流区。实现坝区耕地休耕轮作8.6万亩。植树造林15.17万亩。全面落实河长制,治理河道103条。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铺设雨污管道450公里。城乡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100%、95.2%。完成山水林田湖草项目25个、“十三五”水污染防治项目29个。
“十三五”期间,澄江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紧紧围绕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完成了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确保抚仙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Ⅰ类,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环境满意度不断提高,为打造“三个国际城市”、加快建设生态美丽宜居澄江提供了环境保障。
一起横跨两年的环保案件
2019年3月23日1时20分左右,已经入睡的澄江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陆泽华被手机铃声惊醒。
此时的澄江,着眼于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对入湖水质的影响,在抚仙湖径流区实施土地流转、休耕轮作已近一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坝区原本大量种植的大水大肥蔬菜被淘汰,按道理,废弃菜叶不该在抚仙湖径流区出现。
据陆泽华介绍,从2016年开始,陆续接到群众举报,有人从周边地区运输废弃菜叶到澄江倾倒,群众反映强烈,威胁抚仙湖水质,这一现象在2017年达到高潮。此后,环境监察部门联合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及相关镇(街道),在马金铺设卡查缉相关车辆,有效震慑外地入澄车辆倾倒废弃菜叶行为。
当夜来电称,接到群众举报,反映4辆大车运输废弃菜叶到龙街街道提古社区中关山上一个叫小黑凹的地方倾倒。1时40分左右,陆泽华和其他同事赶到事发现场,派出所民警已先期到达,随即开展现场勘查。
这里是一处废弃的矿坑,地处抚仙湖径流区,也是澄江西龙潭饮用水源准保护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渗水性较强,废弃菜叶如不及时清理,其腐烂产生的渗滤液将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沿澄马线岔路口往晋宁富有村方向约3000米道路的东侧,有一条宽3.5米的机耕路与这处废弃的矿坑相连接。机耕路上停着三辆重型自卸货车,车上还残留着菜叶,人去车空。在废弃矿坑边上,停着一辆红色自卸货车,车尾朝着坑内,货厢翘起,货厢后门板已经打开,黄绿色的渗滤液从中流出,散发出阵阵恶臭。执法人员在这辆车上找到两名嫌疑人。
现场勘查结束后,嫌疑人被带回调查。经查,2019年3月23日0时30分许,马某等三人在赵某的带领指挥下,与其雇佣的驾驶员趁夜到小黑凹倾倒废弃菜叶。这起案件历时一年多,经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及一审、二审,最终,马某等人被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陆泽华表示,倾倒废弃菜叶的行为因具有隐蔽性,很难抓现行。在本案中,群众及时举报对案件的成功查办起到了较大作用,说明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在工作中坚持“有举报,必调查”的原则,对环保违法行为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环保力度空前 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以上这个案例是澄江环保战线上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表明了澄江市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打击环保违法行为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十三五”期间,抚仙湖保护治理全面转向标本兼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阶段,澄江市环保力度空前。
以环保督察为契机,全面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澄江市于2016年、2017年、2018年三次接受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共计收到上级交办投诉举报件40件,已全部完成整改;通过玉溪市、澄江市验收,认领反馈问题64个,61个问题已经完成整改,其余3个问题正按照时间节点抓紧推进整改。
2017年,澄江市启动中央、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工作。为确保各项退出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退企”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依法依规、一企一策、积极稳妥”的原则,抚仙湖一级保护区38家企事业单位全部退出,退出地块进行植被恢复、岸线恢复工作。
优化监管模式,强化环境执法。环境监察逐步实现环境管理网格化、分类化、留痕化、流程化、模板化和智能化。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农业农村等部门联系,建立联动执法、司法衔接配合机制,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先后开展了雷霆行动餐饮住宿业专项整治、涉重金属行业专项整治、医疗废物及辐射安全专项检查、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禄充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查大风险防大事故百日行动、“清废行动”和“三磷”专项整治等,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关闭、停产、处罚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整改了一批突出环境污染隐患企业,有效预防和遏制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同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保障环境安全。2016年以来,依法对全市112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个人进行立案查处,立案116起,行政处罚114起,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8起,共计处罚金额1696.93万元;共受理各类投诉780余件,所有投诉和信访件全部办结,结案率100%,案件办理数、处罚款数、投诉举报办理数和办结数均列全市前茅。
蓝天、碧水、净土,代表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澄江市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澄江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优良率均在98%以上。声环境质量方面,2019年完成《云南省澄江县声环境功能区划分(2019―2029)》的编制,城市区域按功能类别划分为5类区域,区划总面积为61.05平方千米。综合分析,各功能区昼间达标情况较好,噪声区划结果与各功能区噪声达标现状相对适应,只要加强声环境管理和噪声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各功能区的达标确实可行。水环境质量方面,集中式饮用水西龙潭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达标率为100%;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满足功能区划要求,水质状况优,营养状态为贫营养。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有明显改善,且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方面,2018年,澄江作为全省2个先行示范区之一,启动了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县工作,编制了《土壤污染先行示范区工作方案》;完成了全市涉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压延加工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企业的基础信息调查;完成农用地土壤详查。2016年,澄江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由生态环境部直接考核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测评考核中,澄江连续五年获优良等次。
全流域治理任重道远
目前,尽管澄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环境质量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差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仍面临很大压力。
“十四五”时期,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澄江市全面总结分析“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统筹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确保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全面提升澄江市生态环境质量。
澄江市提出,按照“五个坚持”“四个彻底转变”的治湖策略,全面加快系统综合治理,推动抚仙湖保护治理实现全流域治理、全方位保护、全过程管控,实现“水域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抓实河(湖)长制、山林长制,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全面构建绿色流域保护体系,实现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控。高质量完成抚仙湖“十四五”水环境保护治理规划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抚仙湖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研究,精准应对湖泊水质风险。持续深入开展“清四乱”“河长清河”专项行动,加快河道综合整治,做到治理一条河、截断一片污染源、建设一片美丽村庄。加快抚仙湖岸线生态修复和湖滨带建设,培植大型水生植物群落,建成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全面提升湖滨区生态功能。全力实施外流域调水,严控建设项目排水内循环,完成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水循环利用及水质提升改造,构建抚仙湖流域健康水循环系统。实施源头污染防控,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巩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完善生态红线管控措施,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实施林地抗旱补水工程、梁王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强化市场化运行管护,持续巩固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成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记者 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