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晶科技——筑梦20年,问鼎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
发布时间:2020-12-15

工人在成品检验车间进行产品检验

工人在成品检验车间进行产品检验

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技术小白”到问鼎行业桂冠……要事真做、要事实做,蓝晶科技变不可能为可能,将可能做到极致;精神红利分享传承,蓝晶科技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焕发强大生命力。

苦干,带来新希望

2018年12月,云南蓝晶科技有限公司迎来高光时刻——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作为云南唯一夺冠企业,刷新了“云南制造”的历史。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这是一项含金量极高的荣誉,由国家工信部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选,要求在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经营效益等方面具有更高水平、更优质量和更强活力,蓝晶科技以其优越的成长性入围,“玉溪制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的地位由此奠定。

2000年,50岁的吴康带着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吴龙驹到北京中科院物理所拜访从事晶体学研究的叔叔。其时,吴康创办的企业恒达钢构在业内已小有名气,作为玉溪首个获得钢结构专项施工一级资质的钢构企业,其在85天内为力帆汽车公司建了6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如此高效让业界瞩目。“建筑行业季节性强,过于依赖合同,发展后劲不足。我想给厂里这些工人找个稳定工作,让他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这就是吴康到中科院物理所的初衷。

当时,叔叔提出做蓝宝石课题研究,蓝宝石衬底片是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基础材料,被广泛用于液晶电视、大型显示屏、民用照明等众多领域。“当时蓝宝石衬底片仅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生产,前景可观。”吴康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却未想过后期研发过程会如此艰难。

吴康在恒达钢构建起了全国较早的蓝宝石晶体生长实验室,简陋的实验室里摆放着10多台晶体生成炉,每一台炉子都在模仿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晶体生长实验。依据科研专家调整的各种参数,吴康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实验室里,每次打开炉子,他都希望能看见晶体,但是每次生成的都是一团黑乎乎的像炭一样的东西。

希望与失望不断交替,研发经费却在以每月100万元的速度消耗,2006年初,当恒达钢构积累的第一桶金快消耗殆尽时,吴康再也熬不住了。他召集研发专家召开会议,研究“到底还能不能做?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做出来?”专家依旧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说:“也许一步之遥,也许遥遥无期”。自此,吴康与专家团队分道扬镳,开始个人研发的历史。“当时就是不甘心,毕竟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我想再给自己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如果不出结果再说。”回忆起当日的艰难,吴康如云淡风轻地说。

三个月里,吴康带着吴龙驹跑遍全国从事晶体研究的科研院所,很多专家听说一个民营企业在研发晶体生长时,都直言不讳劝他们放弃,毕竟技术能力和研发投入都不是一个民营企业所能支撑的,有的专家甚至彻底否定了他们自创的“坩埚下降法”晶体生长技术。

2000多个夜以继日的坚守,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2006年9月的一天,当吴龙驹像往常一样打开炉子,一片钢化杯大小的白色晶体呈现在眼前,蓝宝石炼出来了,不可能成为现实!狂喜从吴龙驹心中迸发出来,全厂沸腾了。

实干,铸就新标杆

蓝宝石炼出来了,但谁也没想到,这仅是蓝晶科技迈过的第一道坎。蓝宝石的品质如何?当时,国内蓝宝石检测几乎是个空白,吴康打听到上海光机所有套检测设备,当上海专家看到他们的产品时极为震惊,毕竟这种类型的产品他们光机所也还在实验阶段。上海光机所的检测设备也不全,他们把蓝宝石衬底片切割后,送给外延厂商试用。外延厂商没用过国内的原材料,顾虑重重,最终同意试用,但同时提出条件:设备一旦污染,清洗费用由蓝晶科技承担。

出来的检测数据不甚理想,吴康又参照数据进行了改进。2007年初,蓝晶科技接到了第一笔订单,一家台湾LED衬底片生产企业以每毫米86元的价格预订了1000毫米晶棒,每毫米仅比当时的国际价格低了10元左右。

检测数据依旧不理想,但台湾企业的订单却源源不断。“检测数据不好,为什么这家台湾企业的订单不断?”吴康很疑惑。原来,每片LED衬底片国际市场价格为200元,2毫米晶棒就可以切三片LED衬底片,换句话说,100多元的晶棒,经过切割和打磨就变成600元。

秘诀在于深加工。吴康恍然大悟,核心技术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了核心技术才能点石成金,才有市场竞争力。吴康找到一家高端玻璃生产企业,并同专家一起对原有的玻璃制品打磨设备进行改进,他年轻时有过机械加工和在望远镜厂抛光的工作经历,对打磨、抛光有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打磨、加工的难点逐个突破,最终通过这台设备打磨的LED衬底片检测数据出奇的好,不仅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有些数据还优于国际水平。

从晶棒到LED衬底片,产品实现了迭代升级,完成了从传统钢构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界,奠定了蓝晶科技在玉溪制造行业的标杆地位。

传承,迸发生命力

2010年以来,蓝晶科技经历了高速发展的10年,通过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蓝晶科技建成“晶体炉研发―晶体生长―磨圆―切割―研磨―抛光―清洗―封装”完整的蓝宝石衬底片生产线,成为国内最大和技术最领先的蓝宝石衬底片提供商,有员工1600余人,年产能达3800万片。

2010年,云南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的秦松入职蓝晶科技。“专业对口、家门口就业、前景可期。”这是秦松选择蓝晶科技的主要原因,“但是10年来,真正让我成长、让我叹服的却是吴总苦干实干的精神,是他依托科技创新把企业、把产品做到极致的情怀。”秦松说。伴随企业的发展,秦松成长为业务骨干,担任晶体生长部部长。据他介绍,截至目前,蓝晶科技共开展材料生长及加工技术研究100余项,获得授权蓝宝石晶体生长及加工相关专利技术41项,审核中的专利17项,拥有注册商标3项,制定企业标准12项。其中,仅2017―2020年度就投入研发经费6345.38万元,占销售收入的3.7%。由蓝晶科技自主研发的单晶生长关键生产设备(MCGE型多用途单晶生长炉)和晶体生长技术(坩埚下降法)属全球独创。

向技术要红利,更要分享和传承精神红利,这在蓝晶科技已是共识。“从反复实验、反复失败到最后的成功,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做别人不肯做的事,要在危中求变,这就是蓝晶科技成功的秘诀和启示。”蓝晶科技动力设备总监殷国祥说。

回望蓝晶科技的几次跨越,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逆势扩能,到2010年末在玉溪率先引进美国IDG资本助力1300万片的扩能项目,再到2016年与华灿光电“联姻”,蓝晶科技总有这样一种在危机中育先机的韧劲与张力。

从事LED外延片及芯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华灿光电是蓝晶科技的下游产业,LED芯片的核心原材料就是蓝宝石衬底片。“企业要做得大、走得远,就要摆脱家族式的管理,与华灿光电强强联合,以并购重组的方式上市,既延伸了产业链,又实现了家族企业到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蝶变。”吴龙驹表示。

蓝晶科技的发展步入正轨,吴康终于有时间跨界进军园林产业,由他一手打造的玉溪毓园拥有精品盆景5000多盆,已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精品最多的盆景园。今年11月,吴康当选国际盆景赏石协会中国地区委员会副主席。依托盆景园,他正筹划滇派园林小镇建设,涉足生态产业,开启新一轮筑梦。

(记者  李文雯  文/图)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