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为我们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玉溪城市建设就是要高举人民城市旗帜,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幸福。
从认识城市功能回看玉溪城市建设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地方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集聚区,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也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的主体是人,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的主人。城市建设关乎民心、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城市建设在拉动投资、带动就业、激发消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抓好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玉溪城市建设不断推进。2016年江川撤县设区,2019年澄江撤县设市,玉溪“一核双心”建设滇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局面全面开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升,玉溪城市建设发展从红塔区一城独大的“红塔时代”,走向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一体化发展的“三湖时代”。随着玉溪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继启动的玉溪城区“五网”建设、“六城同创”“点亮红塔”“智慧停车系统”等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玉溪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9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8.7平方公里,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城市双修”名单,争取到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的资金支持。红龙路建成通车,让中心城区与北城片区有了快速通道;东风中路道路扩宽改造工程全线通车,打通了主城核心区南北向的“肠梗阻”;中心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下水道将不再有臭味;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并接入国家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成为云南省第二家联网城市。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和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了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品质。玉溪城市建设过程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体验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随着中心城区、江川区、澄江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短板也随之呈现,“城不城、村不村”的状况与省域次中心城市地位和玉溪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匹配。在滇中城市群规划建设中,玉溪的地位还未得到充分体现,与周边的红河、大理、曲靖等州(市)相比甚至已出现了“掉队”现象,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一是城市规模小,城市人口少,城镇化率不高,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健全;三是东西向路网不畅,断头路、丁字路多,市政道路建设水平不高;四是城乡建设特色缺失、节约集约程度不高,文化内涵发掘不足,城市品位不高;五是城市管理体制不顺,治理能力水平低,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不断蔓延加剧,“城中村”成为管理和卫生死角,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数年未果,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至今未能破解;六是执行规划的意识不强,规划和建设水平不高,城市建设投融资瓶颈未得到有效破解,城市容貌和功能配套还有许多群众不满意的地方。
从发展目标思考玉溪城市建设
现代城市已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承载体,更肩负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时代命题。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必须围绕城市建设的三大环节(建设、管理、运营),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要清醒地认识城市现状,特别是地方主官,要有强烈的规划意识、丰富的规划常识和规划知识,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气魄和决心,绝不朝令夕改;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转变传统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方式,用新理念引领,高标准、人性化建设城市;要紧紧抓住城市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以片区开发建设,以社区为单元模块,在管理方面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深刻认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发展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实现三者的相互促进、有机衔接、协调发展,保持城市的常态美,真正体现城市服务人民的性质和功能。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人民满意的城市。要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努力把有稳定就业和有能力的人吸引并留在城市。改革开放40多年来,玉溪的城市发展格局已从城镇高速扩张、粗放建设转变为高标准、高品质建设。玉溪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直饱受批评和争议,城乡建筑风貌特色缺失,城市资源集约程度不高,城市管理粗放、公共服务配套不足、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加剧,“城中村”存量较大。当前,城市更新改造是重塑玉溪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擦亮城市品牌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玉溪城市高品质更新升级,实现脱胎换骨转变的重大历史机遇。把玉溪建成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美丽城市,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掌握发展主动权,走内涵式、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发展道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红塔区、澄江市成为体现人民满意城市的新标杆。
从多处发力推动玉溪城市建设
在城市更新上发力,解决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的存量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和风貌、形象的重塑。国务院首次出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专门文件,玉溪要抓住城市更新的重大机遇,整合项目资源,优化存量资源,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推动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让城市发展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在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要加强建立政府统筹组织、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街道具体实施、社区协同推进、居民全程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拓宽筹资渠道。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完善居民合理分担、单位投资、市场运作、财政奖补等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协调水、电、气、通信企业落实责任,通过直接投资、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引入专业机构、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提升群众居住质量和城市整体品质。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发力,解决城市“脏、乱、差”问题。“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品质提升不仅是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的更新改造,管理也是品质的关键环节。要学习借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先进经验,实现城市管理的“微循环、微治理”,从“专项整治”向“常态管理”彻底转变。要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重点整治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马路围挡”、破损人行道、工地扬尘和噪声污染等问题,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打造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要注重城市环境的细节提升,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在主城区出入口、重要节点加大增绿、建绿、补绿力度,提升城市绿化品质。要抓好中心城区东西向道路改造,抓紧实施智慧停车项目,解决好排污设施、环卫设施不配套,城市公厕分布不均,“城中村”改造等问题。
在优化城市规划上发力,解决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一个城市发展速度的快慢,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城市规划是否高起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特色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建设与管理是否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有序进行。只有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城市建设的纲领、城市管理的依据”,城市发展才能取得一流的成就。规划一经程序确定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随意变更。要对照规划看实景、看效果,找差距、思对策,用脚步去丈量城市,聚焦社区更新,唤醒城市活力。要彻底解决空间布局凌乱、建筑设计品质不高、特色不突出、风貌缺失等问题,打造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彰显城市特色,提升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
在高水平建设上发力,解决城市建设项目品质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安全、舒适、方便,切忌贪大求洋,华而不实。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搞“半拉子工程”和形象工程。要坚持质量第一,这是城市建设的生命线,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施工组织,都要力求完美,全力打造一批城市精品工程,扮靓城市形象。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利用好城市资源,在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老厂区、旧城区、“城中村”改造中注重连片开发,与房地产、商业高度融合,以建设改善型住房和集中商圈为突破,充分延伸城市土地和城市空间的价值,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定位,形成3―5个区域规划一片商住区,每1平方公里有一座城市公园,每1公里城市道路有一片绿地,每500米街道有一座公厕,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要在项目实施中最大限度让利于民,让拆迁群众留得下、住得下、生活好。要在规划的引领下,根据城市功能布局推进东西向道路建设,解决“出行难”问题;要在服务供给方面突出健康、宜居、绿色等理念,打造一批城市公园和“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通过开展“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管集市、常消毒、众参与”七项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降低、空间秩序混乱、卫生死角暗藏等问题,让城市既有“颜值”,又健康宜居,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作者:董晓娟
)
编辑:王雪峰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