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打炭小组: 定下“三好”目标 抓实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07-24

近日,记者在元江县红河街道桥头社区打炭居民小组采访时看到,家家户户拆除围墙后装上了风格统一的围栏,房前屋后的空地变成了“微花园”“微菜园”,村里的古树都挂上了保护牌。

近年来,打炭小组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产业,美化村庄环境,加强基层治理,培育文明乡风,如今的打炭小组“面子”越来越美,“里子”越来越实,正大步朝着“产业好、环境好、生活好”的目标迈进。

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村里大部分青枣树都完成了修枝剪叶,正在进行追肥。”打炭小组组长白军荣告诉记者,刚开始栽种青枣的时候,由于管理跟不上,居民只敢少量栽种,社区请相关技术人员来教授青枣种植技术后,种植管理技术才逐步提高。2011年开始规模化栽种青枣,2013年大部分青枣到了丰产期,居民们靠着栽种青枣增加了收入。

“为栽种好青枣树,我们把政治素质好、有责任心、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员选为小组班子成员,夯实产业发展组织基础。”桥头社区党总支书记刀绍华说,凭借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及交通区位优势,围绕“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党员带头引进青枣种植,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导居民学习农业技术,提高种植水平,促进居民增收。

“随着青枣种植规模扩大,2015年,打炭小组成立了青枣专业合作社,引导居民科学栽种青枣树。合作社与收购商在产量、价格、集中收购期等方面进行协商,为青枣产业保驾护航,目前村里的青枣种植户都加入到了合作社中。”白军荣告诉记者,该小组还确立了“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电商”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启动了乡村振兴“加速器”。

“打炭小组紧邻元江县民族中学,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该小组抓住元江县民族中学建设足球场的机遇,与元江县民族中学进行土地置换,盘活了集体土地并对外出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刀绍华说。

随着产业的发展、村庄环境的美化,打炭小组还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居民发展农家乐,培育“特色农家乐”示范户,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美化环境建设幸福家园

“围墙拆除后庭院更亮、更通风了。刚开始拆除围墙的时候有些犹豫,但政府免费帮助我们改造美化院落,我们愿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居民许白兴说。

“打炭小组划分为3个网格,明确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副组长为网格长,对村内公共卫生区域分片包干,督促群众落实‘门前三包’;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确定无职党员为网格员,发挥他们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工作中的作用,实现了卫生网格化和治理网格化双网合一。”白军荣说。

近年来,打炭小组通过整合“百千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小坝塘除险加固等项目,强化“两污”治理;通过“拆临拆违”和村容村貌整治,整村实现“拆墙透绿”;发动群众通过打造“微花园”“微菜园”的方式,完善房前屋后空地绿化;对村里现存的古树挂牌保护。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及景观提升配套设施的建设,如今的打炭小组屋舍俨然、环境整洁、生态优美,房前屋后果蔬飘香,推门即见青山绿水。

加强治理实现共治共享

打炭小组在基层治理上,通过党支部牵头,着力构建“321”(即“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治理体系,织密党员联系群众、“两代表一委员”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的“三线”联系网络,实行管理网格化和服务精细化“两化同步”,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建强居民自治平台,提升居民自治水平。刀绍华告诉记者,打炭小组将居民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每户确定1名党员、人大代表或中心户长,实行一对一服务,因户施策,帮困解难。

近年来,打炭小组还着力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治理。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垃圾整治、污水整治、庭院整治、“厕所革命”、移风易俗、公益设施管护等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立家规、严家教、正家风”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移风易俗,提升村容村貌和居民素质,2018年打炭小组被评为“省级卫生村”。此外,打炭小组以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契机,依托民族节日和重大活动,挖掘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共识,留住乡愁。

无论是构建完善治理体系,还是培育文明乡风,打炭小组始终坚持组织引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居民积极投入到村庄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中来。如今在打炭小组,“我的家园我建设”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大家积极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美化,共建幸福打炭。(记者  季永鹏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