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华宁县盘溪镇的新村柑桔场,工人普春会、普云乔夫妇顶着太阳在管护柑橘树,忙得不亦乐乎。
“活计不累,每月有稳定收入,比在老家种地好整多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32岁的普春会向记者讲述了自家用一年时间快速脱贫的经历。普春会的老家在盘溪镇矣得村,家里土地少,种不出多少东西,一家6口仅有他和妻子两个劳动力。2013年,普春会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妻子普云乔留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在外每月收入1800元,除去租房和生活花销,所剩无几,日子过得苦巴巴,那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新村柑桔场到村里招收员工,他和妻子报了名,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被优先录用。进场后,他和妻子勤奋学习果树管理知识,每天都充满干劲。
“夫妻俩向老员工学习修剪、施肥,各方面的技术都好。果树在他们的管理下长得好,每年产量都挺高。”采访中,华宁县新村柑桔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果树二队队长黄东开为夫妻二人自强的做法连连点赞。
掌握了技术后,新村柑桔场把果园划片“承包”给夫妻俩,普春会管护10亩,普云乔则管着7亩,公司按照柑橘产量、果树质量等绩效计酬。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4年,夫妻俩收入达到2.6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随着果树管理越来越有经验,两人之后几年的收入一路走高,每年都维持在10万元以上。如今夫妻俩已被聘为公司正式员工,享受社会保险等稳定待遇。
“公司提供住房,我们还买了辆新车,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家里的生活费和孩子的学费都不用愁,每月能存下点钱,还剩下一些给孩子买买衣服。”普云乔说,工作稳定后,公司在衣食住行方面给予照顾,家庭生活也稳定下来了。孩子到了学龄,公司帮忙协调到附近的新村小学念书,现在把老人也从老家接到场里居住,全家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
先到公司的普春会家快速脱贫致富,调动了同村村民加入就业帮扶岗位的积极性。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普娜夫妇于2019年来到新村柑桔场工作,经过近半年的苦干,夫妻俩已经感受到生活的变化。“时间一到,工资就打到卡上,小孩子要点零花钱也拿得出来了,不像前几年一样紧巴了。”普娜老家同样在盘溪镇矣得村,之前家里栽了几年玉米、菜花等农作物,每年收入也就在2万元左右。“孩子在这里上学也好照管,日子总算有了盼头。我们打算安安心心地做下去,把工作干好,争取早日转为正式员工。”普娜说。
华宁县新村柑桔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主要从事柑、橘、橙种植、加工、销售以及柑橘育苗。公司占地1586亩,种植柑橘1200亩,是华宁县千亩以上柑橘标准化种植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华宁柑橘生产的核心基地,年产柑橘鲜果5000至7000吨,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通过省外客商出口到加拿大、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9年,公司生产柑橘鲜果5566吨,产值2349万元。
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按照非公有制企业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的精神,帮扶吸纳贫困户就业,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公司工作,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通过招聘为公司正式员工,并且帮他们买了五险,退休以后会有养老保险,解决了他们长远的生活问题。他们来这里务工,我们通过协调周边学校,帮他们把子女迁来附近上学,一家人也能和和睦睦地在一起。”公司董事长魏德祥说,除果树管理固定岗位外,公司还提供季节性用工帮扶,每年8月至12月果子采收季,聘用上百名村民采果、装卸等,每名工人每天能获得150元到200元不等的收入。下一步,公司在用工方面还会尽量倾斜,帮扶山区消化更多剩余劳动力。(记者 马兰 )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