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城市运行暂缓,人们尽可能宅在家里。居家的日子,为家人做一顿饭、开始学习理财、形成良好的卫生理念……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那么——
回归厨房,感受烟火气
电饭煲蛋糕、自制凉皮、各类花式面点……疫情期间,掀起了全民做饭的高潮。无论是美食爱好者还是“厨房小白”,都纷纷晒出自己制作的食物。而除了疫情期间餐馆关门、外出不便等客观原因外,让人们纷纷重回厨房的首要原因,是对健康和饮食安全的关注。
大家纷纷晒出自制美食,不仅学到一项技能,更收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疫情期间,虽然工作暂缓,但与爱人、孩子有了更多相处时间,有了更多的收获。我洗菜,妻子做饭,一家人放慢脚步,共进晚餐,认真地享受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徐垣毅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主管,以前经常在外奔波,平时要么在餐馆吃,要么就叫外卖。他告诉记者:“这段宅在家里的日子,让我养成了注意饮食健康的习惯,以后在饮食方面会比以前注意。”
除了健康,人们收获的还有家庭感的回归和家人感情的促进。
19岁的李凌志是陕西某高校的一名大学生,寒假回家后,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没有返校。这个特殊长假里,除了按时上网课、完成学习任务,他开始学习做饭、做家务。“刚开始学做饭,是想打发时间,增加一项新的技能,后来发现,妈妈下班回来就能吃上我做的饭,能有更多休息时间,就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李凌志说,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在照顾自己,用无微不至的爱撑起了这个家,他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他表示,现在自己长大了,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一餐一饭、点滴家务中行动起来:“我会在餐桌上告诉妈妈今天学到的新知识,她会和我分享工作中遇到的奇闻轶事,晚餐时光其乐融融。晚饭后,我们会一起散步逛街。我在外地读书,只有假期才能回家,感谢这段居家时光,让我能更好地陪伴家人。”
学会理财,科学规划生活
“我已经在家待了5个月了,再找不到工作,就要求助父母了。”李学文有点无奈。去年11月中旬从原单位辞职后,他本想让自己放放假,调整一段时间,春节后再寻求新的工作岗位,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计划。
工作暂停,生活还在继续,这是疫情之下许多人面临的问题。房租、物业费、水电费……每一笔开支,都在考验着我们。拥有足够储蓄来抵御风险的重要性在此时尤为凸显,也为平时追求“精致穷”的那部分年轻人敲响了警钟。
“以前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手机、电脑也经常换新,隔三岔五就出去和朋友小聚,节假日基本都去旅游……虽然工作两年,但储蓄很少。”25岁的张宸在政府部门就职,虽然疫情期间工作没受影响,但看到周围的朋友久久不能复工,他突然意识到应该好好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微博里有个热门话题:“疫情之后,你有哪些成长?”有人说自己的厨艺突飞猛进,有人调侃自己的体重突飞猛长,而更多网友则表示:一定要注重储蓄,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手里有粮,才能心中不慌。
改变习惯,提高文明素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关于共桌合餐吃饭弊端的讨论越来越多。而随着疫情防控意识渐渐深入人心,使用公筷、公勺,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变化。
清蒸鱼、干煸土豆、水煮白菜、西红柿炒鸡蛋,这是市民石玉琼一家的晚餐。和以往不同的是,每个菜盘子里都放了一把勺子。“以前有过使用公勺的想法,也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来放弃了。因为就算配备了公勺,还是会习惯性地用自己的筷子去夹菜。不过现在,大家都很默契地使用公勺,还会相互提醒监督,我们已经坚持两个多月,以后也会保持这个好习惯。”石玉琼说。使用公勺,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可以避免家人之间传播其他疾病。石玉琼说,现在家里除了使用公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筷子:“病从口入,我希望从细节入手,守护家人的健康。”
戴口罩也是一种文明,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随疫情改变的,还有人们对戴口罩的态度。现在,虽然全国疫情形势已总体稳定,但在特定地点、特定情况下,戴口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以前认为戴口罩麻烦,没有必要。疫情期间,养成了佩戴口罩的习惯。以后,在人员密集场所和医院、车站等特殊场合,我们都会戴好口罩,既有效保护自己,更是对他人负责。”在采访中,大家纷纷表示。
在疫情之下,大家还形成了其他良好的健康理念、行为习惯,也值得长期坚守:拒绝野味,合理膳食;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人,并用纸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公共场合排队时人与人保持一定距离,不要离得太近;洗手时采用七步洗手法,科学洗手……人们这些细小行为的改变,汇集成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步。(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梦琪 文/图)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