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华宁县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脚踏实地干事业,成功闯出一条致富路,华宁县宁州街道舍木多村委会红岩子小组的张兴文就是其中一个生动典范。
张兴文一家赶着牛羊下地劳作
初春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兴文就把自家的牛羊赶到村子后的山间小路上放着,随后在田里摘豌豆、耕地,开始一天的繁忙生活。
今年39岁的张兴文小时候因一次意外事故,一只手落下残疾使不上力气,外出打工身体不便,也不好照顾家庭;在家种地看天吃饭,收成或者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全家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他和妻子勤勤恳恳,起早贪黑,一家老小仍旧挤在一间旧房子里,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张兴文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志不能短,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身体残疾的张兴文一直坚信自强勤劳才是拔除穷根、走出困境的硬道理,他不等、不靠、不要,而是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
“驻村工作组带领我们外出参观学习养牛,村委会不定期搞蔬菜种植培训,教我们怎么施肥除虫,如何把蔬菜种好。我跟着农业专家,学到了一些种植养殖知识。”张兴文说,在扶贫办、街道办、村委会和帮扶联系人的帮助下,他积累了很多农村种植养殖的科技知识,每当听到村里举办种植养殖培训班时,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
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后,张兴文开始在种养殖上做文章。“我是山里人就要立足山区,靠山吃山。”张兴文说。于是他把自家的二十多亩地全部用来种蔬菜,铁头包菜、京白菜、豌豆轮番种植。栽菜时节,夫妻俩在地里从早忙到晚,到了收菜的季节,夫妻俩天不亮就到地里砍菜,及时将蔬菜运出去卖掉。经过夫妻俩苦干实干,家里每年仅蔬菜种植就能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经济条件好转了一些,张兴文开始寻思着改善一下住房条件。八十多岁的奶奶和年迈的父母以及弟弟,加上张兴文一家四口一起挤在80平米的老房子里,房屋年久失修,急需建造新房。可是家里的收入仅能维持生计,要盖新房子还是一种奢望。正当他发愁时,驻村工作队员送来了“及时雨”,告知他国家给建档立卡户提供好政策,他可以申请到一笔十万元的农危改贷款。于是,他用这笔农危改贷款加上自己的积蓄,又另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在村子里建起了漂亮的新房。如今,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住上了在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水泥小洋房,过上了令村里人羡慕的日子。
自己成为种植养殖方面的行家里手,生活宽裕了一些,张兴文不忘帮助乡亲们。村里大多数家庭都养羊、养猪、养鸡,他学到的种植养殖技术除了自己受益外,村里哪家的猪、牛病了他都乐于去帮忙打针配药治疗,四邻八乡有事找到他,他也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张兴文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勤奋苦干致富,养殖种植都干得很出色,在危房改造上也起到了带头作用。”舍木多村委会主任夏朝华说,在村子里,张兴文是自强脱贫、勤劳致富的好榜样。
去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兴文家收到了当地补贴的两条小牛,加上家里养着的几头羊和几只鸡,每年又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这两年国家的扶贫政策好,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要不然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党和政府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让我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对于如今的生活,张兴文总是充满感恩。对于以后的日子,张兴文充满希望:“再栽上两年的菜,我家的借款就可以还完了,到时可以接着供孩子上高中、上大学,生活一天比一天更有奔头”。(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兰 特约通讯员 杨艳 文/图)
编辑:陶晓兰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