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工业园区改革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9-02-15

压缩规划面积,优化空间布局,“一片多园”变身“一园三片”,“瘦身”面积上百平方公里。明晰产业定位,突出发展特色,“一园多产”调整为“一主两副”。创新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托管园区迈出整合优化新步伐,推进实体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

步入结构调整、动能转换“阵痛期”的玉溪工业园区,正历经一场“减肥瘦身”的自我革命,致力于“强健体魄”激发新动能。站在新起点上的玉溪工业园区,正锁定高质量发展新目标,在“立”与“破”之间,吹响改革再出发的号角。

吃水加深——瓶颈突显

自1992年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玉溪抢抓机遇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工业园区建设高潮,工业园区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大平台,构建现代经济的引领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截至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11个工业园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6个、市级工业园区4个,构建起了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级园区为支撑、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为补充的三级园区发展体系。

2018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同比增长22.4%,经济规模日益壮大。围绕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和矿冶及装备制造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以及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特色主导产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入驻高新技术企业93户,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5个,园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了打好“三大战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作为全市改革发展先行区的工业园区,历经26年快速航行,如今驶入了“逆流深水区”,园区航船“吃水加深”,深层次问题开始涌现:由于园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林地保护利用等规划不统一,导致开发建设矛盾日趋突显。因为园区内部空间布局过多过散,功能分区不明确,导致产业集中度不高,基础配套和集中治污难度增大。各园区之间缺乏战略协同,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造成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不明显。专业化园区发展滞后,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造成产业链条短且关联度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负债持续率攀高,园区融资能力下降,导致土地收储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工业用地供给不足,项目落地难问题日趋突显。因体制机制不顺,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园区创新发展后劲不足。

步入发展新时代,面对战略机遇叠加,产业格局重塑以及区域竞争加剧,转型压力剧增的机遇与挑战,玉溪工业园区亟待破解瓶颈,重新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举刀内切——减肥瘦身

自2018年开始,玉溪工业园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和“两型三化”发展要求,以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明晰产业定位、突出发展特色为切入点,开启了“举刀内切”“减肥瘦身”的自我革命。

玉溪立足园区开发建设与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相协调,避开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乡开发边界线的“三区三线”要求,完成园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林地保护利用等规划“多规合一”,着力破解协调发展问题。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由此前的352.32平方公里调减为240.45平方公里,集体“瘦身”111.87平方公里。

玉溪结合经济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突出核心区建设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设施共享、污染共治、科学管控开发强度,合理确定规划片区,着力优化内部空间结构,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问题。全市各工业园区下决心剔除了一批“一家一点”“两户一片”的“鸡肋”功能区,内部空间布局由此前的“一片多园”变为“一园三片”,调减功能片区15片。

紧扣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突出发展特色的要求,玉溪按照全省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要求,紧扣省、市重点产业发展导向,在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特色园区上下功夫,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问题。全市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由此前的“一园多产”调整为“一主两副”。主攻“云南绿色钢城”、数控产业园二期项目以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磷化工、光电子等专业化“园中园”建设,构建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循环,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位居全省创新驱动引领区的玉溪工业园区,通过重新调整规划,优化布局,定位产业,进一步突出紧扣“两型三化”和“三张牌”发展要求,着力优化工业投资构建迭代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站上新起点,围绕新坐标,玉溪工业园区“轻装上阵”。2018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基础建设投资102.56亿元,收储土地9177亩,开发土地7901亩,建成标准厂房84.27万平方米,国家和省级工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项目全部建成。

强健体魄——攥拳发力

以国家和省级工业园区为龙头,探索“飞地园区”“托管园区”“合作共建”,推动园区整合优化提升,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强化制度设计,理顺行政审批、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等体制机制,推进园区实体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玉溪工业园区开启“强健体魄”“攥拳发力”的新局面。

截至2018年10月,龙泉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亿元,全年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50%。透过这份成绩单,看到玉溪高新区与江川区携手探索“飞地园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开始结出硕果。2018年,玉溪高新区正式托管研和工业园区,开启了“托管园区”协同发展的探索之路。

如今,落地易门工业园区的“广东产业园”已集聚了30个投资项目,初步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立足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以商招商、集群引进,科学运营、精细服务原则,易门工业园区与驻滇广东商会携手“合作共建”的“园中园”开始崭露头角。

自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玉溪市工业园区实行实体化管理指导意见》以来,玉溪持续发力推进工业园区实体化改革。2016年,玉溪高新区率先“试水”改革,全面建立园区企业化运作体制机制。

2018年,易门工业园区立足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去行政化,走公司化”,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在绩效考核改革上推行“一年一定,到岗到人”,全面启动园区实体化改革。

“管委会+公司”的实体化运营模式;“全员聘任+以岗定酬”的管理模式;“按绩定奖+奖随绩走”的考核模式,开始激发易门工业园区内生发展动力。园区市场化、公司化转型步伐加快,干部职工抢岗位、抢工作的团结干事氛围蔚然成风。

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正让玉溪工业园区“攥拳发力”。2018年,全市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不含红塔集团)同比增长13.8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2%。完成招商引资526.75亿元,新开工工业投资项目155个,竣工工业投资项目112个。(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编辑:何蕾   审核:杨雪

关闭